今天给各位分享百家姓童姓的由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童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几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百家姓中“童”姓在宋《百家姓》列为首慎第142姓,在2005年、2007年、2011年统计均者侍敬为160姓,谈行在2008年统计列为第158姓,共有83万多人。
童姓,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尚义,山东龙口、平邑、平度,山西太原,湖北监利,广东新会,云南陇川、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族、白族、彝族、壮族、苗族、哈尼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汉代有童恢,姑幕人,丹阳太守;宋代有童贯;明代有童佩;清代有童昌龄。 流一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孙颛顼之子老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亦叫卷章。在史籍《大戴礼记·帝系篇》中记载:“颛顼产老童。”传说,老童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说话或唱歌时,嗓音就象钟罄一样宏亮清越,很有音乐的韵味,大概他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升C调歌王。老童的后代大多是赫赫有名者,例如重黎、吴回、陆终、祝融、彭祖等等。在老童的后世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童氏正确读音作tóng(ㄊㄨㄥ_)。源流二源于风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胥童,属于避难改姓为禅吵高氏。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胥童,是风姓赫胥氏的后代。在晋厉公姬寿曼执政时期,胥童为晋厉公的心腹大臣,由其亲手导演了“晋灭三_”的历史。胥童的曾祖父名叫胥臣,字季子,是晋文公姬重耳属下重臣。在晋文公称霸春秋诸侯之后,论功行赏,曾被封于一个叫臼的采邑,所以又称为臼季。据史记《左传》的记载,胥臣当时在晋国官拜大司空之职,职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凡有大造大疑、谏争,与汉朝时期太尉之职相同。胥童的后裔子孙族人为避杀祸,纷纷迁逃四方,且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该碰升支童氏正确读音作tóng(ㄊㄨㄥ_)。起源三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_国夫童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夫童,亦称夫钟,地在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境内,原为_国阚邑之地。_国君主为姬姓,开国君主是姬武。到了战国初期的周威烈王姬午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齐国宰相田悼子引齐国大军再度攻陷_国,_国君主姬鱼亡国。
_国被灭后,居夫童之地的姬姓住民中(_、鲁国人皆有),有以故国邑名为姓氏者,称夫童氏,后省改为单姓童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童氏正确读音作zhōng(ㄓㄨㄥ),今读作tóng(ㄊㄨㄥ_)亦可。起源四源于职业,出自古代罪犯童使,属于以身份称谓或因故改姓为氏。
童使,在先秦时期至宋朝时期男性奴仆的称谓,童使并不是指童年的幼仆,也不包括因战争而俘虏者,战争俘虏为奴仆者,实际上不可称“使”,只能称“役”。童使是由于官吏犯罪后被判罚为官宦人家的奴仆者,包括不致死刑的罪犯、重罪官员的眷属族人。
在童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身份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童氏人口众多,渊源繁复,不可一论。该支童氏正确读音作tóng(ㄊㄨㄥ_)。起源五源于董氏,出自东汉王朝末期_侯董卓,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台湾董渊源所撰写的《董童联宗历史渊源》中记载,有一支童氏是贺尺因汉朝末期的太师、_侯董仲颖的后裔子孙改姓而来,其记载曰:“吾族本姓董,汉董仲颖将军,因女婢所害,后裔为避杀灭,弃‘艹’易立,而为童氏。董童本同宗。”按其童氏族人传说,一谓其先居浙江,后进闽连城。该支童氏源出董氏,与董氏同宗同源,因此有“董童本同宗”之说,在近代早已经联宗,但仍旧分称童氏、董氏。
童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起源则有出自姬姓、风姓、地名、职业等说法,族人尊老童、胥童、董卓为得姓始祖。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童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童姓源出
1.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孙颛顼之子老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亦叫卷章。在史籍《大戴礼记·帝系篇》中记载:“颛顼产老童。” 传说 ,老童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说话或 唱歌 时,嗓音就像钟罄一样宏亮清越,很有音乐的韵味,大概他是人类 历史 上最早的升C调歌王。老童的后代大多是赫赫有名者,例如重黎、吴回、陆终、祝融、彭祖等等。在老童的后世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2.源于风姓,出宽誉芹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胥童,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胥童,是风姓赫胥氏的后代。在晋厉公姬寿曼执政时期,胥童为晋厉公的心腹大臣,由其亲手导演了“晋灭三郤”的历史。胥童的曾祖父名叫胥臣,字季子,是晋文公姬重耳属下重臣。在晋文公称霸春秋诸侯之后,论功行赏,曾被封于一个叫臼的采邑,所以又称为臼季。
3.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郕国夫童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4.源于职业,出自古代罪犯童使,属于以身份称谓或因故改姓为氏。
5.源于董氏,出自东汉王朝末期郿侯董卓,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台湾董渊源所撰写的《董童联宗历史渊源》中记载,有一支童氏是因汉朝末期的太师、郿侯董仲颖的后裔子孙改姓而来,其记载曰:“吾族本姓董,汉董仲颖,因女婢所害,后裔为避杀灭,弃‘艹’易立,而为童氏。董童本同宗。”按其童氏族人传说,一谓其先居浙江,后进闽连城。
6.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7.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8.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童姓迁徙分布
关于童姓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慎毕“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老童在我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专司“光融 天下 ”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童姓的先人,早期都是活跃于渤海,即今山东省北部地方,然后逐渐向南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望族居雁门郡(今山西省代县西北)。这一点,从2000年来童姓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虚枝期山东诸城地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历史上的童姓饱学高士,真是不胜枚举,譬如,唐代的童翰卿,是宣宗和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也是唐朝时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著有一部《柳文音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童姓现今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大姓,人数也不很多。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位大姓,在台湾排第九十七位。
童姓姓氏 文化
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建昌县:东汉朝时期置建昌县,隶属豫章郡,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城县一带地区。
堂号
雁门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建昌堂:以望立堂。
归胜堂:以望立堂。
童姓家族名人
童钰:清代诗画家。少时放弃学业,专功诗、古文。与同郡刘文蔚等并称'越中七子'。善山水、兰竹、木石、写梅尤其著名,著有《二树山人集》。
童伯羽:宋代学者,好读书,师从朱熹,不乐仕进,埋头写作,著有《五经训解》、《情理发微》。
童第周:现代 生物 学家、 教育 家、实验胚胎学家。1930年复旦大学 毕业 后,去比利时、法国 留学 ,获得博士学位。1934年回国,致力于文昌鱼赫鱼类胚胎学研究。再其对脊索 动物 、鱼类赫两栖类动物卵子发育能力反面有独特发现。
童轩(约1429-约1492),鄱阳三庙前人,明朝有名的科学家、文学家。
童恢:字汉宗,东汉琅琊姑幕(今山东省诸城)人。早年在州郡当过下等官员,奉公廉洁,为人称道。
童翊:汉代时候人,在乡里为百姓做好事,品德也高,他人还在世,人们就为他竖碑立传,可见受人们尊敬。
童寯: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建筑五宗师”之一。
童安格:台湾著名歌手。
童氏的来历 姓氏源流
源自上古:是黄帝的后代。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老童天生一副好嗓子,说话唱歌时,嗓音就象钟罄一样宏亮清越,又有音乐的韵味。他的后世子孙就以祖上名字中的'童'字命姓,称童姓。
出自胥姓:始自风姓,是赫胥氏的后代。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胥童,他与周朝的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很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受宠于厉公,胥童遂被杀害,他的后人为避仇杀,以祖父名字为姓,改“胥”为“童”,称童姓。
迁徙分布
关于童姓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顼生老童,橡档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老童在我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童姓的先人,早期都是活跃于渤海,即今山东省北部地方,然后逐渐向南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望族居雁门郡(今山西省代县西北)。这一点,从2000年来童姓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历史上的童姓饱学高士,真是不胜枚举,譬如,唐代的童翰卿,是宣宗和懿宗年间丛衫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也是唐朝时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著有一部《柳文音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童姓现今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大姓,人数也不很多。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位大姓,在台湾排第九十七位。
“童”姓的由来? 童姓是宋元著名姓氏 关于童姓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 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 老童在我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 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 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 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 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 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 童姓的先人,早期主要都是活动于山东省的北部地方,然后 逐渐向南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 这一点,从2000年来童姓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 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 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 历史上的童姓饱学高士,真是不胜枚举,譬如,唐代的童翰 卿,是宣宗和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 也是唐朝时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著有一部《柳文音 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 童姓家谱 童10836【全国】雁门重氏宗谱八卷 (清)童启 童世德等纂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木活字本 二册 安徽博 注:该族散居浙江开化,江西德兴、玉山等地。 10837【江苏江都】维扬江都童氏支谱 (民国)童润之二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昌松乡薛河七队(存三卷) 注:谱初修於清光绪十八年童兆旺童年富。 10838【江苏武进】毗陵童氏宗谱十卷 (民国)童近忠等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树滋堂刊本 十册 南开大学 注:童氏家谱首修於宋淳熙间。此为九修。 10839【浙江】馀姚童氏宗谱十卷首二卷瓜爬图二卷 (清)童坤祺 童贻承等续修 清宣统元年(1909)德裕堂刻本 哈尔渗如腔滨师大 注:书口题《童氏宗谱》宋咸淳元年童荧甫初谱。 10840【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厚本堂祭田图霞蔚书屋 塾田图不分卷 清光绪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0841【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童赓年编纂 民国十八年(1929)厚本堂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大学 天一阁 注:版心作《慈东童氏宗谱》。 10842【浙江绍兴】舍浦童氏宗谱二十三卷 (清)童宝善 童德爵重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居善堂木刻本 二十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浙江图 10843【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二卷 (清)童凤铿重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和平乡 10844【浙江兰溪】重万村童氏宗谱四卷 (清)童华行 童春海重纂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缺卷3) 注:清乾隆十三年初纂。 10845【浙江兰溪】汤溪童氏宗谱五卷 民国元年(1912)木刻本 浙江兰溪溪县下王乡前童村 10846【浙江兰溪】塘边童氏宗谱四卷 (民国)童辉重纂 民国二年(1913)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初纂於清嘉庆五年。 10847【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五年(1916)修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不全) 10848【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六十七卷 (民国)童燮海续修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女埠乡 10849【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四十卷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上新方乡上新方 10850【浙江兰溪】凤山童氏宗谱八卷 民国十一年(192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金湖乡东莞 10851......
童姓起源于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 黄帝有孙子名叫颛顼儿子中有个取名叫老童,老童的后代中,有人用童字作为姓。还有一支童姓,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有个贵族叫胥童,是位忠臣,但后来被人陷害杀死。胥童的家人逃亡,定居后怕被追杀,就改胥姓为童姓。童姓的先人还有如〔童翊〕汉代时候人,弧乡里为百姓做好事,品德也高,他人还在世,人们就为他竖碑立传,可见受人们尊敬。〔童居易〕宋朝人,因为学问好而出名,人称他“杜州先生”。〔童朝仪〕明代人,文武双全,有能做诗和书画,又被朝廷任命为将军,当时人都称赞他。
姓童的人起源于什么地方 童姓的先人,早期主要都是活动于山东省的北部地方,然后
逐渐向南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
这一点,从2000年来童姓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
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
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
“童”姓的来历 童姓是宋元著名姓氏
关于童姓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
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
老童在我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
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
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
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
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
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
童姓的先人,早期主要都是活动于山东省的北部地方,然后
逐渐向南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
这一点,从2000年来童姓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
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
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
历史上的童姓饱学高士,真是不胜枚举,譬如,唐代的童翰
卿,是宣宗和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
也是唐朝时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著有一部《柳文音
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
童姓家谱
童 10836【全国】雁门重氏宗谱八卷 (清)童启 童世德等纂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木活字本 二册 安徽博 注:该族散居浙江开化,江西德兴、玉山等地。 10837【江苏江都】维扬江都童氏支谱 (民国)童润之二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昌松乡薛河七队(存三卷) 注:谱初修於清光绪十八年童兆旺童年富。 10838【江苏武进】毗陵童氏宗谱十卷 (民国)童近忠等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树滋堂刊本 十册 南开大学 注:童氏家谱首修於宋淳熙间。此为九修。 10839【浙江】馀姚童氏宗谱十卷首二卷瓜爬图二卷 (清)童坤祺 童贻承等续修 清宣统元年(1909)德裕堂刻本 哈尔滨师大 注:书口题《童氏宗谱》宋咸淳元年郸荧甫初谱。 10840【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厚本堂祭田图霞蔚书屋 塾田图不分卷 清光绪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0841【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童赓年编纂 民国十八年(1929)厚本堂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大学 天一阁 注:版心作《慈东童氏宗谱》。 10842【浙江绍兴】舍浦童氏宗谱二十三卷 (清)童宝善 童德爵重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居善堂木刻本 二十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浙江图 10843【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二卷 (清)童凤铿重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和平乡 10844【浙江兰溪】重万村童氏宗谱四卷 (清)童华行 童春海重纂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缺卷3) 注:清乾隆十三年初纂。 10845【浙江兰溪】汤溪童氏宗谱五卷 民国元年(1912)木刻本 浙江兰溪溪县下王乡前童村 10846【浙江兰溪】塘边童氏宗谱四卷 (民国)童辉重纂 民国二年(1913)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初纂於清嘉庆五年。 10847【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五年(1916)修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不全) 10848【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六十七卷 (民国)童燮海续修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女埠乡 10849【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四十卷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上新方乡上新方 10850【浙江兰溪】凤山童氏宗谱八卷 ......
童氏家族的来源和家谱??安徽有多少姓童的?? 童(Tóng)姓源出有二:
1、源自上古,是黄帝的后代。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老童天生一副好嗓子,说话唱歌时,嗓音就象钟罄一样宏亮清越,又有音乐的韵味。他的后世子孙就以祖上名字中的'童'字命姓,称童姓。2、出自胥姓,始自风姓,是赫胥氏的后代。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胥童,他与周朝的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很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受宠于厉公,胥童遂被杀害,他的后人为避仇杀,以祖父名字为姓,改“胥”为“童”,称童姓。
童氏敦睦堂的来历开化县童姓敦睦堂什么地方迁来的? 小童
仝氏姓的来历 仝姓起源:
源流一:
以国为姓。起源于商朝:本出自子姓,契之嫡裔,商王封本姓支庶族人于(今陕西省大荔县 境内)建立同国,为商朝附庸,商亡后,同国亦随之灭国,其后人以国去邑为同姓。后来,同 姓为分别支庶,
源流二:
避祸改姓。起源于汉朝:为司马迁之后,同样因谐音故,源于“同”。
西汉时代,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迁,因对李陵军败降匈奴事有所辩解,得罪汉武帝下狱受腐刑.据传,他的一支后人为避家难,改 司马姓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马姓为马.此事在司马迁出生地陕西省韩城市的县志中的(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记载:----今孙或在洛阳同姓或襄阳马姓----. 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为姓氏,隐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证香火的延续,一子北上出关,后人改为“佟”姓,故该姓基本 为东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带;一子留在当地为“仝”姓,后人多为山西河北一带--本内容源于家谱。
源流三:
源于赐姓。起源于宋朝:东陵脚下,有个叫石头峪的小村,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石头峪村,传说是宋朝一位武状元的后代。这位武状元后来官拜二品,常伴皇帝左右,可谓顶天立地,呼风唤雨。人们常说 :伴君如伴虎。果不然,这位二品高官,最后终被奸人所戕害,割去官职,灭了姓氏,贬为庶民,流放到东陵脚下为生。“仝”就是当时皇帝赐给姓氏。经过几代繁生,原只有流放时的孑然一家,渐渐发展为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就这样,仝姓家谱被续了下来。
源流四:
避祸改姓。起源于元末:为金人姓氏夹古的汉姓。因女真入关踏上中土,金灭后入于元,元灭后 留居中原,为避乱则以“仝”姓传承。
这个来源的“仝”姓至少有三支:
1.始祖为福新、文瑞:有家谱,有谱系。传承至今,约有三十代。按:元灭在公元1368年,距今约640年,以二十年为一代,当有三十代。这个起源的仝姓后裔主要在今山东郓城、江苏睢宁。
2.湖南永州宁远、新田一带的仝姓:本系蒙古族(应为入元后的女真族)。其先人夹谷必烈突,元末为御前指挥,奉诏镇压宁远一带瑶民起。元亡明兴,为避祸改为汉族姓氏,取“夹”字三人同一,遂改姓“仝”,隐居于此。居宁远的仝姓,现有550多人,分居鲤溪上、下仝家村。
3.山西的女真遗裔:在山西省运城市安邑镇房子村和三家庄村,至今聚居着一批仝姓的女真遗裔,他们保存的《仝氏家谱》一本修于清乾隆年间,后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重修谱序云:“仝氏之先,出自大金夹谷氏,嗣遭元灭,遂易今姓。元初有讳庆成者,为本邑令,因家焉。” 以上三处仝姓渊源的共同之处在于:均来源于金人夹古氏。可见,在元灭之时,为避乱,金姓夹古改为汉姓仝,是比较统一的做法。
源流五:
*** 中的仝氏,避祸改姓。源自童姓。据安徽和县《童氏家谱》载,始祖童小桥,祖籍陕西西安金占山,为清皇太子武术御师。一次 传授武功,不慎伤皇子,遂举家隐姓埋名逃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定居,改为姓。
康熙八年(1669年)后,仝姓后人仝朝臣中武举,家道渐趋兴旺。主要分布在安徽。
源流六:
少数民族融和的改姓。起源于清:为满族姓氏佟佳(Tongjia Hala)的汉姓,也作佟、童、董等。
宋代童参为何人? 童参是宋代的隐士。
关于百家姓童姓的由来和童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几位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