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式悲哀:给儿女带孩子的老人们却从来不被重视

首页

中国式悲哀:给儿女带孩子的老人们却从来不被重视

在神奇的自然世界中,灿烂的物种,演绎着协调平衡的世界。众灵之长的人类拥有超越其他物种的智慧和能力。

但是最睿智的我们遇到了一个最奇怪的问题:人类婴儿是最无助无能的生物了。

小羊宝宝在出生后就能慢慢学习站立,几乎是与生俱来就有了躲避天敌的潜能。小猴宝宝能牢牢挂在猴妈妈身上,任凭猴妈妈悠悠荡荡也不轻易松手。而最聪明的人类,一个刚刚出生的人类宝宝甚至无法抬起他的小脑袋。

人类是怀胎十月的哺乳动物。由于直立行走的原因,人类母亲的骨盆小而窄,与人类婴儿的脑容量的大小形成矛盾。因为这个天然的矛盾限制,所有的人类都是早产儿。

胎儿降临家庭,需要母亲日夜的呵护陪伴,吃奶、喂食、长大,这一系列的要求对原来已经成熟的家庭结构造成了冲击,形成了以婴幼儿为中心的新的家庭秩序。

给儿女带孩子的老人们从来不被重视,这个问题的本质是老人没有孩子重要,那个受重视的一定是孩子。养孩子是门技术活,身体、心灵,哪一样都不能有得失。

正是如此,在中国的环境里,老人家带孩子吃力不讨好,一方面是身体退化的老年人,一方面是身体快速发展的孩子,一老一少,一减一增,老年人的委屈是咽进去,中国人特殊的哺育关系让他们更加收敛自己在家庭关系里的态度。

繁衍的命令

生命是繁衍的副产品,繁衍是指引的命令。

初级版本是类似昆虫一样的状态,下一代的产生意味着上一代的逝去。在残酷的自然法则之下,下一代很容易因为各种打击而故去,于是更多的物种需要上一代的帮扶以度过成长期的难关。于是繁衍出了新的策略:亲代延长寿命,提高子代成活率。

仅仅是亲代延长寿命也是不够的,个别长寿的人类在极少数的情况下发生,亲代抚养向跨代抚养转移。于是,出现了"老祖母理论"。

老祖母理论认为:老年族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青壮年照顾孙辈,在此过程中,大量节省劳动力,有效降低孙代死亡率,增强族群的社会文化沉淀。

按照遗传法则,亲代的寿命往往只延续到子代具备繁育功能,所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部分时候,人类的寿命都是短短的几十年,活的越长消耗的资源越多,对繁衍就越不公平。某次基因的选择,长寿人群出现,寿命的增长带来了新的发现。

随着时间的沉淀,长寿的功能和效益逐步体现,老年并不意味着社会资源的消耗,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于以上基因选择,人类社会的平均寿命慢慢地延长。

所以一切都是繁衍的命令,大自然设计的游戏规则里是精打细算的数字游戏,繁衍是对整体族群进步的意义和价值。繁衍是进化的盘算,是整个族群刻在基因的记忆。繁衍的命令神奇而简单,它是一套以未来为导向的规则,平铺开的是迭代的进步和弱化个体的作用。

社会的不安

中国社会的不安已经外化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食品安全、教育问题、环境安全、贫富问题,社会快速发展积累了众多矛盾像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

外在的不安全反应在每个家庭里是两大问题:一是家庭发展问题,俗称"拼爹";家庭未来传承给子女的重要资产极其重要,是别人有我也要有的强大的比较的压力,也是未来子女成年后面对社会压力的后盾;

二是家庭教育问题,俗称"望子成龙";子女个体的能力如何培养,家庭的责任重之又重。纯粹依靠社会的教育功能无法全面引导孩子成才,家庭需要时时刻刻紧盯着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由于缺乏先进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一代人的发展往往要附加几代人的劳动沉淀。农耕社会文明的痕迹牢牢地烙印在每个家庭里。显性的竞争压力是每个人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需要直面的困难,一代又一代,每一代都无法逃离这个问题。

中年的重担

中年人的压力是驴拉磨式的不停地转动,培养一个孩子的费用与日俱增,一刻也不敢松懈。国外家庭往往依靠政府补贴就能支撑全职妈妈在家育儿。

日本社会因为二战期间众多孤儿,所有发展出保育体系。该体系鼓励育龄夫妇将孩子寄托在托儿所,托儿所采用小班式管理,以保为主,以育为辅。托儿所的费用很大一部分由政府支付,政府发展出一系列体系为托儿所供给优秀的育儿师,解决行业规范问题。

与国外不同的是中国的育儿悲哀,即使是富有的群体阶层,依然是希望家庭育儿。中国家庭有明显的内外亲疏之分,在这个过程中,外人介入育儿管理,几乎是无法尽全心全力。

屡见不鲜的新闻表明,无论是金牌月嫂还是托儿所、幼儿园,常常都有不负责任的人失德,对孩子犯下不可饶恕的过错。

中年人不敢也不愿把自己的后代完全交给社会养育。他们只能把眼光放在了父母身上,即使这样的跨代抚育会产生诸多问题,甚至免不了经常性地指责父母不会带孩子,也总好过将孩子放置在不健全的社会体系里。

孩子的需求

在由成年人制定的社会规则里,孩子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孩子是依恋关系主要的发起者,他们需要妈妈的柔软,爸爸的刚强,他们一刻不停地想玩,也一刻不停地受到各种美食的诱惑。

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情感功能都需要长辈的悉心培养。

祖母辈的教养在孩子来看只能是不得已的替代品。父母的气味、声音都是孩子期盼的爱的实体。孩子多无助啊,每个娃娃都是弱小地颤颤巍巍地长大,他们信赖父母多于父母对孩子的需要。

本质上由于孩子对亲代的需求大于祖父母辈的需求,所有老年人带娃的地位就变得更加尴尬,他们的角色定位驱动行为变得谨小慎微,处处被动。

老年的悲哀

"老年漂"指的是年老后背井离乡,奔赴另外一个城市,适应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城市,为年轻一代减轻压力,负责照顾晚辈饮食起居和照顾孙辈的意思。

"老年漂"的产生背景是因为大城市的子女需要尽早工作,希望父母来一同生活,缓解子女的生活压力。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万人,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有将近一半的老人,是专门"漂"来帮儿女带娃的。

对于老人来说,给儿女带孩子既是心甘情愿,也是迫不得已。心甘情愿的是,他们不放心自己孙子给别人带,而面对远离家乡,在一个陌生城市生活,他们迫不得已。

带孩子让老人们心力交瘁。很多带孩子的老人坦言,自己不怕辛苦,不怕累,但是儿子总不满,做什么都不对,是又气又累。前半生被孩子绑住,后半生被孩子的孩子绑住,这才是大多数中国老人无奈又不可逃避的一生。

总结:

给儿女带孩子的老人们从来不被重视,这是典型中国式的悲哀。中国拥有漫长的历史,历史上从来都是主张孝养亲躬,由这样强烈的情感纽带形成了社会发展强大的力量,推动个体家庭及社会的发展。

土地牵连着每个人的口腹,每个独立的家庭要同时完成照顾土地和关养家庭的重担。老人同样也无法卸任对社会家庭的付出。

一个日本祖母面对抚养孙辈的问题,她是这样回答的:

“我奋斗了一辈子了,我现在需要我自己的时间。我还有花花草草要种,老年大学里也有我的朋友,我们组织了环球旅游和游轮旅行,我还有我的梦想要实现,如果我去带孩子了,我的生命谁为我负责?"

中华文明一直在呼唤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幼有所养。很多年轻人在不满父母的时候都会说:"你不给我带孩子,你凭什么希望你老了以后我们养你啊!"这句话看似公平,又蕴含着巨大的不公平。

老年人带孩子是一代一代人自己种下的因果,没有哪一代人是侥幸舒服的。

真正能改变这种情况的是社会跃层的提高,当整个社会进步,社会的温暖能细致而妥帖的时候,当整体社会的能量能覆盖并表现的优于家庭的时候,老年人的压力才能松绑。

事实上,当社会福利体系健全,老少都能在自己并不能益于社会的时候得到社会的关爱,青年人也能放下压力,整体社会矛盾才能缓和。终有一天,我们会拥有向往的大同社会,和乐平静。

热门工具

Copyright© 早教馆-专注婴幼育儿早教知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