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学前教育:如何提升教师的儿童行为观察与支持素养?

首页

学前教育:如何提升教师的儿童行为观察与支持素养?

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理解幼儿是现代幼儿园教育的原点。

鉴于此,儿童行为观察是幼儿园教师的必备专业能力与首要职责,它能帮助教师更加了解幼儿,并为有效教学提供可靠、有价值的信息。

在教育实践领域,儿童行为观察并非是一项单纯、独立的技术性工作,它需要基于观察去解读幼儿,并与幼儿园课程设计与决策相联结,针对个体与集体幼儿的发展需求与兴趣点因材施教,以实现高质量、有效的幼儿园保教服务。

可见,幼儿园教师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支持者,更应该是观察者。因此,本研究使用“儿童行为观察与支持”一词,将“观察”与“支持”联结在一起。

希望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关注到教师作为“儿童的观察者”与“儿童的支持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让儿童行为观察延伸出“教育支持性”的价值,也让教育支持以“专业的儿童观察”为基础。

教育启示与建议

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表明,教师的前五年教学经验对其一生的专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幼儿园教师群体的呈现“年轻化”趋势,2-5年教龄的适应期教师占了很大比例。

因此,关注适应期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我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幼儿举足轻重的意义。具备专业的儿童行为观察与解读能力,是教师最基础的专业能力,也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针对个体与集体幼儿进行因材施教,是教师专业性的体现,也是教师作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支持者的责任,更是“以幼儿为本”的幼儿园课程变革的必然要求。

一、教师教育、教育行政改革等多方面助力教师的儿童行为观察与支持素养提升

(一)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视角提升教师的儿童行为观察与支持素养

也有研究提出,教师在大学的课程主要涉及的教学技能的专业学习较多,基于《指南》对于幼儿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的内容性知识的细致课程内容较少。因此,进入幼儿园之后,大学所学的内容也没有对教师进行幼儿观察、解读的实践有帮助。

因此,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视角来看,需要同时加强儿童行为观察与支持领域的职前培养与在职继续教育,以实现连续性、持续性的教师专业发展。

1.预备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

师范教育,作为教师的职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专业知识与能力形成都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加强职前培养中,与幼儿行为观察与支持能力相关的课程建设,并加以落实。

研究已经提出,儿童行为观察与支持是一个非常综合性的专业素养,从内容模块来看,其需要观察方法与技能、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内容性知识以及学科教学知识等,从内容结构上,其需要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三维融合。

因此,对于师范院校而言,一方面需要增设儿童行为观察、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内容性知识等不同内容模块的课程,另外一方面需要减少不同课程模块之间的割裂性,从培养“完整的幼儿园教师”视角去思考,加强不同课程之前的整合性。

什么时候进行这些课程的有机整合呢?研究者认为,师范生进入幼儿园实习是“学以致用”的好时机。因此,各院校需要更加精细地架构师范生在幼儿园实习的活动,将一些需要实践操作的专业素养穿插在实习活动中。

针对长时间的实习,学生可以进行儿童行为观察与支持的实践活动,在实习期间聚焦1-2个幼儿进行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观察、解读与支持,将其作为实习的其中一项任务落实并融入实习成绩考核中。

并在幼儿园或每周回校的时候进行集体经验分享,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儿童行为观察与支持素养、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课程观、教学观,提高师范生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专业认可度。

2.幼儿园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

职前教育不是全部,而是起点与基础,教师的专业学习应贯穿于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其中在职继续教育是职前教育的延续与补充。

这样的课程设置实并不利于年轻教师在职初阶段形成基于儿童行为观察的教育实践的理念,在整体倾向于“集体教学、教师”的生态环境下,反而有可能将职初教师的关注点引向了集体教学、教师、获奖等偏离幼儿的方面。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重幼儿园文化、管理、评价制度等对适应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幼儿园需要为教师成为幼儿观察者、支持者创造更加适宜的生态环境。

(二)教育行政部门层面,重视儿童行为观察与支持相关过程性能力与质量

为何要管理?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人的责任感与工作效率,最终提高整体的工作质量。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园教师以及幼儿园的管理与评价制度没有为幼儿园教师践行儿童行为观察与支持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

因此,研究呼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发挥管理的导向作用,改革管理与评价制度,重视儿童行为观察与支持相关过程性能力与质量。

1.完善幼儿园的考核评价制度

基于观察、理解儿童的幼儿园过程性质量对于幼儿园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幼儿学习与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研究发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针对幼儿园的考核评价标准倾向于“教学、结果、形式”取向。

评价重点是教师的集体授课技能技巧、评价内容更多是“教师获奖”、“幼儿园获奖”等与幼儿学习、发展不直接相关的结果、评价的实施也是“一次性”、“脱离实地考核”为主。

而教育行政部门针对幼儿园考核结果与幼儿园教师的工资直接挂钩,因此幼儿园内部的管理与评价制度也不关注基于观察、了解幼儿的过程性质量,追求的是“获奖、拿名次”等功利性结果。

而教育事业是最强调循序渐进、过程性的事业,如果过分追求“结果”、“形式”,学校将变成急功近利的名利场,教育将不再称之为“教育”。

因此,为了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为了幼儿园课程的由“教”到“学”的变革,在此呼吁教育行政部门应遵循教育的规则与规律、抓住当前幼儿园质量提升的突破口,完善幼儿园的考核评价制度,关注基于观察、理解幼儿的过程性质量。

热门工具

Copyright© 早教馆-专注婴幼育儿早教知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