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卫姓

首页

卫姓

今天给各位分享卫姓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卫姓名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卫姓的来源
  • 2、卫氏-姓卫的名人-卫姓起名字-卫姓的起源与家谱
  • 3、百家姓《卫(wèi)》姓起源
  • 4、卫姓和魏姓有关系吗?
  • 5、卫姓的来源是什么?
  • 6、卫姓的来源介绍

卫姓的来源

出自姬姓。也就是周王室的后裔,卫姓始祖就是周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当时他被封于卫地,接管了很多旧朝朝歌的遗民百姓,最终建立了卫国,因此在战国时期卫国被秦国兼并之后,卫国的贵族子孙也就为了纪念故国取姓为卫了。

卫姓主要集中于山西、陕西、四川、河南,这四省大约占卫姓总人口的77.0%。山西为卫姓第一大省,约占卫姓总人口的24%。其次分布于上海、江苏、贵州、山东等省市。全国形成了以晋秦为中心,向南移动的卫姓分布区。

卫姓历代重要人物有:西汉大将军、长平侯卫青,丞相、建陵侯卫绾;东汉学者卫宏;西晋画家卫协,书法家卫恒;东晋书法家卫铄;南宋淳熙进士、参知政事卫泾;中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卫立煌等。

出自汉朝时期朝鲜半岛卫满朝鲜,属于以国名为氏。卫满朝鲜灭亡之后,有其王族后裔子孙内迁中原,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卫氏。

卫氏-姓卫的名人-卫姓起名字-卫姓的起源与家谱

山西河东郡。河南陈留郡,辽宁辽东郡。

「卫」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和《广韵》云。周文王的第九子原封于康,称为康叔。周公旦平定武庚之乱后,改封康叔管殷民七族,建立卫国,都治在今河南淇县,后被秦国所灭,遗民以原国名「卫」为氏。二;历史上鲜卑族姓氏。据《后燕录》记载,昌黎(河北昌黎)鲜卑族有卫氏。

堂号

陈留堂:以望立堂。河东堂:以望立堂,亦称蒲坂堂、太原堂、并州堂、平阳堂。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友顺堂:资料有待补充。一部堂:资料有待补充。光大堂:山西卫氏某派。永世堂:安徽卫氏某派。敦本堂:肥西卫氏一派。

迁徙分布

卫姓出于姬姓,起源于河南。发展和演变:卫姓不仅仅是康叔的后代,古代少数民族鲜卑族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候也有改姓“卫”的。卫姓从河南发祥 地向外发展,有一支逐步迁移到河东郡,发展成为望族,因此卫姓郡望河东。按,周文王第九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康地,称“康叔”,后来转封卫地,国都在殷商旧都朝歌。管理商朝的遗民。后来卫国又迁到今天的河南濮阳。卫国被秦所灭后,卫国贵族子孙便以国名“卫”为姓。因此,卫姓出于姬姓,起源于河南,望居河东郡(秦代初置。在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陈留郡(秦始皇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地区)。

卫子夫:(?-前91年),名不详,字子夫。是中国汉代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原是平阳侯曹寿和平阳公主的讴者,后汉武帝到访平阳公主家时临幸了她,并把她和卫青一同带入宫中(前139年春)。初封为夫人(夫人是仅次皇后的嫔妃,被封之时,窦太后尚在世),元朔元年(前128年)生下刘据,被立为皇后,元狩元年(前122年)刘据被立为太子。征和三年(前90年),江充等人制造的巫蛊案牵连到太子,太子刘据被迫起兵反抗,兵败自杀,卫子夫因牵扯在内、不能自明而自杀。其时葬于桐柏(对着长乐未央宫),十八年后她的曾孙刘询登基为汉宣帝,当即以皇后礼重新厚葬她,追谥号曰 “思”,建园置周卫。史称孝武卫思后。

卫青:字仲卿,另曰仲青。汉朝时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县)人。西汉时期著名武将,率骑兵抗击匈奴侵扰,他曾先后七征匈奴,屡建战功,威震沙漠,拜为大将军,封长平侯,是历史上出身最低,功劳最大,官位最高的代表人物。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骑兵南侵上谷郡、今河北怀来)。汉武帝派遣四路军马同时出击,卫青一路,率军万骑,直捣龙城(匈奴祭把祖先的地方),首战成功,深得武帝赏识。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集结大量兵力再次进犯汉朝上谷、渔阳,汉武帝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今黄河河套地区)。卫青等人引军北上,发动突袭,击败匈奴的白羊王和楼烦王,收复了秦时蒙恬所辟的河南地,在这里设置了朔方郡和九原郡,建筑了朔方城,又从关东移民10多万到此屯田戍边。从此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进行反击匈奴的前沿基地。

卫宏:东汉时诗人,初从九江谢曼卿习《毛诗》,作《毛诗序》;后随大司空杜林受《古文尚书》,作《训旨》。曾集西汉杂事为《汉旧仪》四篇。

卫玠:字叔宝(285-312),小字虎,西晋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卫瓘之孙。卫玠的死,至少有两种说法,都见于《世说新语》。一种是上面这则记载。说是卫玠刚渡江南来,见大将军王敦,因有谢鲲(幼舆)在坐,彻夜畅谈,结果累得一病不起。另一种说法是,卫玠南渡后到豫章,然后到下都(东晋都城建康),因为人长得极其漂亮,名气又大得吓人,所以“观者如堵墙”,大有狗仔队围攻的架式。由于不堪劳累,遂病而死。

卫泾:字清叔(1159-1226),初号拙斋居士,晚号西园居士,南宋初江苏省昆山石浦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进士第一,为昆山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在朝廷为官,他曾向孝宗陈述不可苟安的`政见。光宗初政,又请卧薪尝胆,毋忘故土。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被派往使金,归言金弱蒙强,“一弱国灭,一强敌生”,颇有政治家的远见,后南宋果为蒙元所灭。累官至中书舍人、资政殿大学士、参知政事。后因排挤,出知潭州。68岁病重辞仕,未几去世。理宗为辍朝一日,以示哀悼,特赠太师,追封秦国公,谥文节,又封吴郡开国公。

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周公旦把武庚所统治的殷朝遗民,封给康叔。定居 在黄河和淇水之间的商朝故都朝歌这个地方。周公旦担心康叔年纪大小,不足以胜任,乃作《康浩》、《酒浩》、《梓材》以示告诫,所以到了他的封国,很快就能安抚其人民,人民也非常的欢悦。后周成王拔举康叔为周司寇,赏赐宝贵的祭器给卫国,以彰显他的美德。

卫富益:宋末元初崇德人,祖籍华亭(今上晦市松扛),南宋著名学者。卫富益少有异质,识见高远,读书不务章句。尝学于金履祥、许谦学《易》,深为业师所器重。祥兴二年(1279年),张世杰兵败崖山,陆秀夫负帝投海,南宋灭亡.富益闻讯,日夜悲泣,设坛以祭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词极哀惨,观者无不坠泪。从此决意不仕,隐居石人泾(今屠甸镇),创白社书院讲学。著有《四书考证》、《性理集义》、《易说》、《读史篡要》、《耕读怡情录》等书传世。卒后门有谥正节先生。

百家姓《卫(wèi)》姓起源

12 卫(wèi)

12 卫(wèi)

【寻根溯源】

卫姓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来源于姬姓。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于卫(今河南省淇县),接管旧殷都朝歌七族的遗民,建立了卫国。到春秋战国时,卫国被秦国兼并。卫国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卫。二是来源于古代少数民族鲜卑族有卫姓。

【变迁分布】

先秦时期,主要在河南居住。秦代时期,迁至河北北部,汉、晋时期,在山西、山东、四川、湖北等地均有分布。之后,在山西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发展成为望族,因此卫姓郡望河东。唐代以后,广泛分布在东北、河南、山西、陕西、江苏、上海、浙江等地。

【名人荟萃】

卫子夫:西汉皇后。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大司马大将军卫青是她的弟弟,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是她的外甥,生有一男三女,男为戾太子刘据。

卫青:西汉大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汉武帝时期重臣,军事家,汉武帝的大司马大将军。一生战绩显赫,被封为长平侯。卫青功成名就之后娶平阳公主为妻。

卫瓘:西晋书法家。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曾任三国魏镇东将军,西晋时任司空、太保等职,惠帝时被贾后所杀。出身书法世家,父卫觊长于书法。

卫富益:南宋着名学者。祖籍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少有异质,识见高远,读书不务章句。传世着作有《四书考证》、《易说》。

卫姓和魏姓有关系吗?

卫姓和魏姓都出自姬姓。

卫姓来源于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之后,以周国封地国名为氏。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于卫(今河南省淇县),接管旧殷都朝歌七族的遗民,建立了卫国。到春秋战国时,卫国被秦国兼并。卫国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卫。卫氏族人大多尊奉卫康叔(姬封)为得姓始祖。

魏姓出自姬姓。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辅佐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灭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国,晋献公封毕万于魏地,建立另一个姬姓魏国。

公元前445年传至十二世孙魏斯,于三家分晋事件自立为诸侯,即魏文侯,建立了强大的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再传三世到魏王假,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姬姓魏氏有3100年历史,史称魏姓正宗。

姓卫的历史人物

1、卫青

汉朝著名将领,军事家、民族英雄。本姓郑,冒用母姓卫,是河东平阳人,当时的河东平阳即相当于现在的山西临汾西南。他父亲是小吏,母亲是女奴,从小就做牧童,受尽苦楚,长大一点之后便做平阳公主的骑奴,后来因为姐姐的缘故便被提为太中大夫。

2、卫恒

西晋书法家,是河东安邑人,当时河东安邑相当于现在的山西夏县。他川鄂公书香世家,一家人在文书书法上多有成就,祖卫觊、父卫瓘、侄女卫铄都是著名书法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四体书势》。

卫姓的来源是什么?

卫姓出自姬姓,也就是周王室的后裔。

卫姓始祖是周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当时被封于卫地,接管旧朝朝歌的遗民百姓,最终建立卫国,因此在战国时期卫国被秦国兼并之后,卫国的贵族子孙也就为纪念故国取姓为卫。

卫姓的分布

当代卫姓的人口已达55万,为第一百八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44%。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卫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目前卫姓 主要集中于山西、陕西、四川、河南,这四省大约占卫姓总人口的770%。山西为卫姓第一大省,约占卫姓总人口的24%。

卫姓的来源介绍

卫姓是卫满朝鲜国姓,出自周王族,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均未列入一百大姓,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辽宁等地。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卫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卫姓简介

据《姓纂》考证,卫姓的开山祖是康叔。他是周文王第九个儿子,被封在康地,称“康叔”,后来转封卫地,国都在殷商旧都朝歌;卫国被秦所灭后,卫国贵族子孙便以国名“卫”或以康为氏。关于卫姓的来源,有出自姬姓、源于鲜卑族、汉成帝赐姓、源于女真族、源于满族等说法。

卫姓源出

1、卫出自姬姓,来源于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之后,以周国封地国名为氏。

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于卫(今河南省淇县),接管旧殷都朝歌七族的遗民,建立了卫国。到春秋战国时,卫国被秦国兼并。卫国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卫。据《辞源》记载:卫,古国名。周武王弟康叔封地。至懿公为狄所灭。戴公野处漕邑,文公又什居楚丘。秦始皇既统一。全国独置卫郡,为附庸。至二世元年废;卫,姓。周文王子康叔封于卫,子孙以国为氏。汉有丞相卫绾,见《元和姓篡》。

卫国灭亡之后,其公族子孙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卫氏,世代相传至今。卫氏族人大多尊奉卫康叔(姬封)为得姓始祖。

2、源于鲜卑族,出自十六国时期鲜卑昌黎卫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后燕录》记载:晋朝时期,居于昌黎地区(今河南昌黎)鲜卑民族中有昌黎卫氏、渴烛浑氏部落,为鲜卑族的两支氏族部落,北魏王朝建立后,皆隶属于鲜卑拓拔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昌黎卫部随之进入中原,在北魏孝文帝进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昌黎卫氏、渴烛浑氏皆汉化为单姓卫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3、汉成帝鸿嘉年赐侍者李平姓卫氏

4、源于周室姬姓,出自汉朝时期朝鲜半岛卫满朝鲜,属于以国名为氏。

卫满朝鲜,亦称卫氏朝鲜,公元前195~前108年,是汉朝初期由故燕国流亡者卫满推翻了原朝鲜半岛上的箕子朝鲜自立的一个政权,是朝鲜半岛 历史 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献证明的国家,但是对建国过程目前没能够考古学的考证。在战国时期,燕国在全盛时期势力曾一度进入朝鲜半岛,其地域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亦归入秦朝的统治之下。据史籍《史记》的记载,汉朝初期,有一个名叫卫满的故燕国人,原来是燕王卢绾的属下。后燕王卢绾背叛汉朝,汉高祖刘邦率军镇压,卢绾亡命匈奴,卫满亦一同前往。后卫满带同千余名党徒进入朝鲜半岛地区。汉武帝之后,西汉在朝鲜半岛北部的郡县(比如汉四郡:临屯郡、真番郡、乐浪郡、玄菟郡)设置情况有所变化。汉昭帝刘弗陵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罢去临屯、真番二郡,并入乐浪、玄菟二郡。乐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鲜平壤,管辖貊、沃沮等族;玄菟郡治所则初在夫租(今朝鲜咸兴),后因受貊所侵而迁往高句丽西北(今辽宁东部新宾地区),管辖高句丽、夫余等族。汉王朝在朝鲜北部地区进行郡县统治,客观上大大促进了汉与朝鲜半岛的经济 文化 交流,有助于汉朝先进文化在朝鲜汉朝郡县地区的传播。当时不仅有汉人官吏到朝鲜四郡去任职,更有很多富商大贾与农民前往经商、垦荒,史学家将这一时期朝鲜半岛的文化称作“乐浪文化”,其实也就是汉文化。卫满朝鲜灭亡之后,有其王族后裔子孙内迁中原,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卫氏,主要分布在河南与山西交界处的焦作地区,逐渐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女真族,出自明朝时期建州女真首领、建州卫官阿哈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阿哈出,完颜氏族成员,是明朝时期建州女真的第一任行政长官,原为女真胡里改(火儿阿)部首领。胡里改部,源出宋朝时期的女真族英雄完颜·胡里改(乌延·胡里改),曷懒路星显水人(今黑龙江牡丹江),公元1010~1170年,后为爱也窟(今黑龙江图们江一带)谋克,后授世袭河东南路婆朵火河(今山西汾阳河)谋克,其族逐渐来壮大为胡里改部。“胡里改”,就是金国东北部边境地区的总称,镇所在今黑龙江省的依兰市。北宋末期的公元十二世纪初,女真统领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民族各部,建立了强大一时的金国政权。以后,部分女真族人迁入中原,逐渐与汉族融合。留居在东北地区的部分女真族人,在元朝时期归合芝府水达达等路管辖,在明朝初期,被分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三部分。在火儿阿豆漫古论·阿哈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早在明朝中叶就汉化称卫氏,为满族汉姓卫氏之先。

6、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巴佳尔氏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巴佳尔氏,亦称巴佳拉氏,满语为Bajara mongu或Pajala mongu,汉义“皇帝卫士”,出自金国时期宫廷侍卫军,成员大多为完颜氏族人。“巴佳尔”,实际上原是一种官职称谓,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大内侍卫”,在元朝时期演变为一批由原金廷侍卫组成的部落名称,后成为该部落的族人姓氏。这是非常古老的老满洲部族之一,人数甚少,有四个小分支。清朝中叶以后,巴佳尔氏大多冠汉姓为卫氏、富氏、巴氏等。

7、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旺舒特部,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旺舒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奉命迁驻中卫(今辽宁沈阳)。明朝中叶以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sut Hala,在明朝时期即已冠汉姓为卫氏。

⑵.蒙古族土默特氏,以部为氏,世居中卫(今辽宁沈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mot Hala。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卫氏。

⑶.蒙古族旺古尔沁氏,世居中卫(今辽宁沈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gurcin Hala。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王氏,其中亦有部分族人以世居地名称为卫氏者。

得姓始祖

卫康叔。据《姓纂》的考证,卫姓的开山祖是康叔。上古周文王第九子叫康叔,被封于上古商代首都朝歌,商朝已为周朝代替,原商遗民,有七族归康叔管理,康叔于是建立卫国,即现在河南省淇县,就在卫地繁衍了40余代。后卫国迁至濮阳,至春秋战国末年,卫国才被强秦所灭,卫并入秦,卫国公族的后代,遂约定以国名为姓,子孙都姓卫,称为卫氏。

卫姓迁徙分布

卫姓出于姬姓,起源于河南。发展和演变:卫姓不仅仅是康叔的后代,古代少数民族鲜卑族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候也有改姓“卫”的。卫姓从河南发祥 地向外发展,有一支逐步迁移到河东郡,发展成为望族,因此卫姓郡望河东。按,周文王第九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康地,称“康叔”,后来转封卫地,国都在殷商旧都朝歌。管理商朝的遗民。后来卫国又迁到今天的河南濮阳。卫国被秦所灭后,卫国贵族子孙便以国名“卫”为姓。因此,卫姓出于姬姓,起源于河南,望居河东郡(秦代初置。在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陈留郡(秦始皇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地区)。

卫姓姓氏文化

郡望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

①指今整个山西省。

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

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

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

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 三国 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

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

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

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堂号

陈留堂:以望立堂。

河东堂:以望立堂,亦称蒲坂堂、太原堂、并州堂、平阳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友顺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部堂:资料有待补充。

光大堂:山西卫氏某派。

永世堂:安徽卫氏某派。

敦本堂:肥西卫氏一派。

卫姓家族名人

卫子夫:(?-前91年),名不详,字子夫。是中国汉代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原是平阳侯曹寿和平阳公主的讴者,后汉武帝到访平阳公主家时临幸了她,并把她和卫青一同带入宫中(前139年春)。初封为夫人(夫人是仅次皇后的嫔妃,被封之时,窦太后尚在世),元朔元年(前128年)生下刘据,被立为皇后,元狩元年(前122年)刘据被立为太子。征和三年(前90年),江充等人制造的巫蛊案牵连到太子,太子刘据被迫起兵反抗,兵败自杀,卫子夫因牵扯在内、不能自明而自杀。其时葬于桐柏(对着长乐未央宫),十八年后她的曾孙刘询登基为汉宣帝,当即以皇后礼重新厚葬她,追谥号曰 “思”,建园置周卫。史称孝武卫思后。

卫青:字仲卿,另曰仲青。汉朝时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县)人。西汉时期著名武将,率骑兵抗击匈奴侵扰,他曾先后七征匈奴,屡建战功,威震沙漠,拜为大,封长平侯,是历史上出身最低,功劳最大,官位最高的代表人物。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骑兵南侵上谷郡、今河北怀来)。汉武帝派遣四路军马同时出击,卫青一路,率军万骑,直捣龙城(匈奴祭把祖先的地方),首战 成功 ,深得武帝赏识。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集结大量兵力再次进犯汉朝上谷、渔阳,汉武帝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今黄河河套地区)。卫青等人引军北上,发动突袭,击败匈奴的白羊王和楼烦王,收复了秦时蒙恬所辟的河南地,在这里设置了朔方郡和九原郡,建筑了朔方城,又从关东移民10多万到此屯田戍边。从此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进行反击匈奴的前沿基地。

卫宏:东汉时诗人,初从九江谢曼卿习《毛诗》,作《毛诗序》;后随大司空杜林受《古文尚书》,作《训旨》。曾集西汉杂事为《汉旧仪》四篇。

卫玠:字叔宝(285-312),小字虎,西晋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卫瓘之孙。卫玠的死,至少有两种说法,都见于《世说新语》。一种是上面这则记载。说是卫玠刚渡江南来,见大王敦,因有谢鲲(幼舆)在坐,彻夜畅谈,结果累得一病不起。另一种说法是,卫玠南渡后到豫章,然后到下都(东晋都城建康),因为人长得极其漂亮,名气又大得吓人,所以“观者如堵墙”,大有狗仔队围攻的架式。由于不堪劳累,遂病而死。

卫泾:字清叔(1159-1226),初号拙斋居士,晚号西园居士,南宋初江苏省昆山石浦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进士第一,为昆山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在朝廷为官,他曾向孝宗陈述不可苟安的政见。光宗初政,又请卧薪尝胆,毋忘故土。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被派往使金,归言金弱蒙强,“一弱国灭,一强敌生”,颇有 政治 家的远见,后南宋果为蒙元所灭。累官至中书舍人、资政殿大学士、参知政事。后因排挤,出知潭州。68岁病重辞仕,未几去世。理宗为辍朝一日,以示哀悼,特赠太师,追封秦国公,谥文节,又封吴郡开国公。

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周公旦把武庚所统治的殷朝遗民,封给康叔。定居 在黄河和淇水之间的商朝故都朝歌这个地方。周公旦担心康叔年纪大小,不足以胜任,乃作《康浩》、《酒浩》、《梓材》以示告诫,所以到了他的封国,很快就能安抚其人民,人民也非常的欢悦。后周成王拔举康叔为周司寇,赏赐宝贵的祭器给卫国,以彰显他的美德。

关于卫姓和卫姓名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热门工具

Copyright© 早教馆-专注婴幼育儿早教知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