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卫姓古人

首页

卫姓古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卫姓古人,以及卫姓古代名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我国第一位女书法家是谁?
  • 2、卫姬的人物生平
  • 3、西汉卫青,他能被称为古代名将是因为运气吗?
  • 4、中国古代有没有一个姓卫的国君
  • 5、古代卫姓将领有哪些出众的
  • 6、三国时的氏族卫氏

我国第一位女书法家是谁?

我国第一位女书法家是卫夫人,她是王羲之的启蒙老师。

卫铄,别称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公元27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卫铄为汝阴(今安徽阜阳)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习书法,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

人物简介

卫夫人,东晋著名女书法家(27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名铄,字茂漪。族祖卫瓘,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索靖俱善草书,人称“一台二妙”。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师承钟繇,尤善楷书。传世楷书八行在《淳化阁帖》,及书论《笔阵图》,大概均为好事者为之。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侄女、卫桓的堂妹),有名当代。从父卫恒,官终黄门郎,亦善书法,著有《四体书势》。《法书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所著《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她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又奉敕为朝廷写《急就章》。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线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宋陈思《书小史》引唐人书评,说她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应该不是过誉之词。

相关考证

卫夫人(272-350)姓卫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晋时期的河东卫氏是一个著名的书法世家。

卫夫人的从祖卫觊、从伯卫瓘、从兄卫恒,都是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卫夫人自小受家族影响,成为一个书法高手。后来又成为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没有卫夫人的启蒙教育,也就没有后来的书圣王羲之。关于卫夫人的书法成就、书法特点以及她和王羲之的关系,许多书法史书都有记载。现略举两例:刘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载:“晋中书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唐张怀瓘《书断》载:“卫夫人名铄,字茂漪。廷尉展之女弟、恒之从女(应为从妹),汝阴(今安徽阜阳。按:原注“应为江州”,误。据李矩本传,李矩年轻时因捍卫家乡有功,被东海王司马越任命为汝阴太守。其时世界上还没有江州。江州即今江西九江,当时叫柴桑。李矩最后官至都督河南三郡军事、安西将军、荥阳太守、修武县侯)太守李矩之妻也。隶书尤善,规矩钟公。云: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宛然芳树,穆若清风。右军少常师之。永和五年卒,年七十八。子克(应为充)为中书郎,亦工书。” 这些记载,都提到卫夫人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及卫夫人书法学钟繇。其书法的特点是婉媚清穆。除卫夫人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师以外,卫夫人还可能是王羲之的姨母。主要依据是郑杓《衍极》和陶宗仪《书史会要》都说“卫与王世为中表”。王国栋所修《王氏宗谱》更在羲之之父王旷条下注明“配卫氏”。

卫夫人所嫁的江夏李氏,也是一个书法世家。卫夫人之子李充,李充的从兄李式、李廞等都有书名。尤其是李式,其书法成就在东晋初期已可同当时的书法权威王廙(羲之叔父)和庾翼媲美的程度。发展至唐代,江夏李氏竟出现了李邕那样的书法大家。江夏李氏,东晋以前未见有以书法名世者。东晋以后李氏书法的兴旺,当与卫夫人嫁李家有关。卫夫人虽然只比李式大2岁,但如果卫夫人18岁嫁与李家,那时李式只是一个16岁的少年,可以认为,正是由于卫夫人的传授才使李家得以登上书法的高峰。张怀瓘《书断》在介绍李式时说,李式“甚推其叔母(即卫夫人)”就是证明。古代好的书迹不易看到,笔法保密,不轻易传人。一旦得到正确笔法和看到高水平的书作,就具备了成为名家的重要条件。卫夫人的启蒙书教,不仅影响了王羲之(羲之还有一个蒙师,即叔父王廙),也造就了江夏李氏这一书法世家。功莫大焉!

永和二年,卫夫人随儿子李充来剡,永和五年,病故。

卫夫人何时来到剡县?其子李充《本传》记载:“征北将军褚裒又引为参军。充以家贫,苦求外出。裒将许之为县,试问之。充曰:‘穷猿投林,岂暇择木?’乃除剡县令。遭母忧,服阙,为大著作郎。”

《本传》还说李充“少孤”。可见卫夫人是由儿子李充赡养的。李充原在京师为王导椽,后转“记室参军”,记室参军是个低级官吏,属幕僚性质,待遇不高,故自称“家贫”,且已到了无暇择木的程度。故他借转为褚裒参军之机,提出“外出”的要求。那么,褚氏推荐他为剡县令在何时呢?据《晋书·穆帝纪》记载:永和二年(公元346年)“秋七月,以兖州剌史褚裒为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兖州剌史没有资格“开府”。开府以后才得招聘幕僚,故李充到剡县的上界在永和二年七月以后。而永和五年七月褚裒北伐失利,退屯广陵。该年十二月褚即病死。故李充始任剡县令的时间是永和二年七月至永和五年七月之间,只有3年时间。看来李充始任剡令的时间在永和三年(347)前后可能性最大。据张怀瓘所说,卫夫人永和五年病故。病故的具体时间没有具体记载。如我推想的《姨母帖》中的姨母是指卫夫人可以成立,那么《姨母帖》写于十一月十三日。当时羲之尚在京城护军将军任上,讣告由剡县传至京师需要几天或十几天,那么卫夫人逝世当在永和五年的十月底或十一月初。

《晋书·王羲之传》说:“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王羲之永和七年才到会稽任内史。李充当时因母丧在剡闲居,用“筑室东土”来形容是可以的,但永和九年兰亭修禊名单中已无李充之名。说明李充永和八年服丧完毕已到京师任大著作郎了。故羲之与李充在会稽“同好”只有永和七至八年2年时间,这时卫夫人已经去世。

人物影响

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不让须眉,而且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她撰有《笔阵图》一卷,全面深入地参考了有关的书法理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她在书中首先提出,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主张学习书法要上溯其源,师法古人,反对谙于道理,学不该赡,以致徒费精神,学无成功。卫夫人又提出,在学习和创作时,要注意选用笔、墨、纸、砚的品种和产地,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着重指出,执笔要有讲究,不同书体应采用不同的执笔法,并加以具体分析,说:“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乎不齐,意后笔先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超出了单纯论述执笔的范围,而对书法艺术中的笔、意关系和书家修养等作出深刻的论述。

对书写不同字体时的用笔,卫夫人亦有精辟论述,她认为用笔有六种方法,如篆书是“飘扬洒落”,章草为“凶险可畏”,八分书为“窈窕出入”,飞白书为“耿介特立”,倘能“每为一字,各象其形”,则“斯超妙矣,书道毕矣。”应该说,卫夫人关于用笔的论述,在今天也仍然有其可取之处,她实质上是就此提出了书法家把握不同字体书写风格的问题。具体到笔划上,卫夫人针对七种不同笔划的书写,提出七条标准,卫夫人对七种基本笔划的描述,形象生动,恰合关窍,实为初学书法者良好的入门途径。

此外,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还提出初学书法,“先须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等理论原则,也都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卫夫人概括她对书法艺术总体的认识,提出了“力筋”之说。她认为:“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这实质上是卫夫人毕生从事书法艺术实践所得,代表了她对书法艺术理论总的认识,为后代书法家指出了努力方向和途径,也成为中国书法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和评判标准,对历代书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卫夫人的《笔阵图》参考和汲取了前人的某些论点,但卫夫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造,功不可没。

民间传说

洗墨池

苏庄村东头有个十来亩大的泊池,叫卫夫人洗墨池。说的是卫夫人小时习字,态度十分认真,有时一写就是几个小时,乏了她就去门前泊池里把笔砚洗一洗。一次,她练字累了,就把笔砚放在桶中,放在了泊池里,泊池里的水从此染成了黑色,后人就把这泊池称为卫夫人洗墨池。

吃墨

有一个关于卫夫人吃墨的故事。是说,卫夫人常常是边吃边看书,一次竟用馍把墨沾吃光了。等到王羲之来看她吃了饭没有,但见菜原封不动还在桌子上,砚中的墨且光了。卫夫人这才知道自己用馍把墨沾吃光了,两人不由的笑了。

给鹅点睛

一次,王羲之画鹅,什么都画好了,就是眼睛左也不成右不成,总感觉画的不好。于是,便请恩师卫夫人给鹅点睛。卫夫人接笔便点,谁知,这一点,鹅扑闪一下竟飞了。

墨汁雨

有年夏天,卫夫人习字,把周围山上的石头、树皮和能写的地方上几乎都写满了字。一日突下大雨,石块、树皮上洗刷一新,而雨水和墨迹又混为一体变为黑水,这样就有了人们传说的“山上下过墨汁雨”的故事。

观音老母烙饼

一天,卫夫人将自己化装成观音老母,到集市去卖饼,她

打饼和别人不一样,她把案板放在脸前,烙鏊放在背后,擀一个饼从头上往身后一扔,并恰恰落在烙鏊中,围观人水泄不通,啧啧称赞。一会儿王羲之也来观看,看到兴奋时,不由脱口而说,这个手艺太妙了。卫夫人听是王羲之的声音,就说,这还没有王羲之的字写得好哩。王羲之认为这是神仙点化他,心里高兴,但又想,这观音老母烙饼的技术确实太高了,自己的字哪能和她相比。于是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练的像观音老母烙饼一样妙。从此又跟卫夫人苦学了一年,就告别恩师,走向社会,综合名流特长,集精艺于一身,自成一派, 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玉石白菜

话说,卫夫人的“笔阵图”写成后,呈送皇上御阅。皇帝御阅后,连声称好,忙叫来大臣,把自己身边一尊稀世珍宝——玉石白菜赐给她。卫夫人在世时爱不释手,经常摆放案头。她死后,家人为表示纪念,经皇上恩准后,把玉石白菜作为卫夫人的殉葬品,随之入土;这国宝现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馆。

用过的玉砚

解放前初期,在苏庄村学校念过书的学生,没有人不知道老师桌子上放着一方奇特的大玉石砚。那方大玉石砚有半尺厚,一尺多长,椭圆形,四边雕有栩栩如生的飞龙。传说,这玉石砚是大书法家卫夫人用过的,土改时是农会从财主家搜出来后,便送给了学校。从那时起,都把玉石砚当作学校的“传家宝。”当学生给老师研墨的时候,老师都要求学生要爱护玉石砚,并学习卫夫从小苦学毛笔字时的优秀品质和精神。但五十年代初玉石砚不见了,至今给卫姓人家留下深深的遗憾。

教王羲之书法

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的启蒙老师叫卫铄,是很有名气的女书法家,人们称她卫夫人。

王羲之7岁时,就开始学习书法,卫夫人很喜欢他聪明伶俐,不但尽心教王羲之写字,还爱用前人练字的故事开导、鼓励王羲之。有一次,王羲之问卫夫人:“老师,我怎样才能尽快把字练好呢?”

卫夫人看到王羲之着急的样子,既可爱,又可笑,便说:“孩子,不要太急了,我先给你讲个墨池的故事吧!那是在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张芝的人,他为了练好字,天天在自家门前的池塘边,蘸着池水研墨练字,从太阳出来,一直练到太阳落山,字写完后,就在池塘里洗涮笔砚,日长月久,洗出的墨汁把整个池塘都染黑了,后来,他的字越练越好,写的草书笔势活泼流畅,富于变化,大家都敬称他为‘草圣’。”

王羲之一边听着卫夫人讲述张芝的故事,一边心里在想:张芝为了练好字,洗笔砚的水竟把池塘都染黑了,他下的工夫多么大啊!要是自己也像张芝那样刻苦,一定能把字练好。

从此以后,在卫夫人的具体辅导下,王羲之练字更加努力了。他也像张芝一样,每天练完字,就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笔砚。时间一长,原来清澈如镜的池塘,也变成了墨池。

后来,王羲之每搬一处,都要在门前的水池里洗笔砚,据说他留下的墨池比张芝还要多。北宋的文学家曾巩,十分钦佩王羲之的勤奋刻苦精神,特地写了一篇《墨池记》赞颂王羲之。

卫夫人教王羲之书法,还教他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可骄傲懒散。因此,王羲之随后又学习了张芝的草书,钟繇的楷书,可他还觉得不够,决心博览群书,向更多的书法家学习,把人家的长处统统学到手。

后来,王羲之长大了,先后到武昌、九江等地做官。王羲之每到一地,总记起卫夫人的教导,看看前人留下的碑文题字,他总要细心地临摹下来,一有空就拿出来看,认真地琢磨体会其中的特点,用心地悟出个中道理。

王羲之看了那些笔迹之后,他练字入了迷,在路上,或者坐下来的时候,也不忘揣摩字的间架结构、气势和运笔的方法。他一边想,一边就用手指在自家身上横一笔竖一道地划,日子久了,连衣襟都划破了。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问他为啥,他对儿子说:“你以后要破体!”

王羲之不断努力地苦练,他的手腕变得很有劲,运起笔来也十分有力。他心里常想:按照卫夫人教的,要揉合百家之长,得千变万化之神,才能有所创新。

卫姬的人物生平

卫姬的父亲卫子豪,是西汉卫尉。其姑母卫氏是汉宣帝的婕妤,生楚孝王刘嚣。姐姐卫氏是汉元帝的婕妤,生平阳公主。

汉成帝年间,汉成帝见弟弟中山王刘兴无子,于是将卫子豪的幼女卫姬许配给刘兴。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卫姬生下儿子刘衎(即日后的汉平帝)。 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八月初九日,中山王刘兴去世 ,谥号孝王,其子刘衎继承中山王的爵位。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汉哀帝去世。汉哀帝死后无子,太皇太后王政君与新都侯王莽商议后,决定立中山王刘衎为皇帝。九月初一日,刘衎即皇帝位,是为汉平帝。

元始元年(公元1年)五月,当时王莽打算独掌国政,鉴于汉哀帝时期傅氏、丁氏两家外戚的教训,恐怕卫氏会夺去他的权力,于是禀告太皇太后说:“从前汉哀帝即位,背叛恩义,自行使外戚丁、傅两家显贵,扰乱国家,几乎危害社稷。而今汉平帝年岁幼小,又奉大宗,成为汉成帝后嗣,应该明确一统的大义,以防备再出现从前的事情,作为后代效法的榜样。”因此不准卫姬及其家族进入京师。六月,王莽为安抚卫姬及其家族,以宗室桃乡侯之子刘成都继任中山王,派遣少傅、左将军甄丰,赐给卫姬玺印、绶带,册封为中山孝王后,同时封卫姬的兄弟卫宝、卫玄为关内侯;赐封汉平帝的三个妹妹:刘谒臣为修义君,刘哉皮为承礼君,刘鬲子为尊德君,食邑各二千户 ,并命令他们全部留居中山国,不准许到京师。 王莽的长子王宇反对父亲王莽隔离卫姓家族,恐怕将来受到报复,便暗中跟卫宝书信往来,让卫姬上书谢恩,并借机陈述丁氏、傅氏旧日的罪行,盼望被召到京师长安。 王莽报告太皇太后,下诏给有关部门说:“中山孝王后深明大义,上奏故定陶傅太后、丁姬违背天理,妄加尊号之罪,把定陶王迁到信都,又在京师为共王立庙,如同对待天子一样,她们不服从天命,轻慢圣人的至言,破坏法度,地位与称号都超越尺度。因此上天震怒,放火烧毁她们的宫殿,六年之内,灾祸接二连三,终于使汉哀帝深受其害,不合天意,短命暴亡,又使共王的祭祀断绝,灵魂无处存身。朕希望孝王后深求经书大义,谨遵圣人教诲,有鉴于古人之祸乱,近世的灾殃,顺应天命,谨奉圣人之言,从而永远保全王国,获取上天的赐福,使中山孝王的祭祀永世不绝.这就是最大的福瑞吉祥。朕非常赞许。褒扬并赏赐仁义良善,是圣王之举,将中山故安的七千户人家赏给为中山后的封邑,加赐王后和中山王每人黄金一百斤,增加傅相以下官吏的秩禄。”

元始元年(公元1年)九月,朝廷以中山国的苦陉县作为卫姬的汤沐邑。 卫姬日夜哭泣,思念能与汉平帝见面,然而只是增加封邑户数。王宇再次教她上书要求前来京师探望,王莽没有同意。 恰逢事情败露,王莽杀掉王宇,下令将卫氏家族全部屠杀。卫宝的女儿是新任中山王刘成都的王后,也受到牵连废掉王后的封号,流放到合浦。只有卫姬幸免于难。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废黜卫姬的中山王太后之位,贬为平民。一年多后,卫姬去世,葬于中山孝王刘兴陵墓旁。

西汉卫青,他能被称为古代名将是因为运气吗?

历史上各朝各代曾发生过许多外戚干政的事例。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皇帝年幼,无力处理朝政,便由太后代为摄政。另外便是皇后、妃嫔得到天子宠幸后,便大肆提拔本家族中的亲戚占据高位。久而久之,他们在朝中的影响日益壮大,逐渐形成了家族势力,以至于到后来发展到能左右朝廷决策,把别人的天下变成了自家的天下,朝廷反倒成了傀儡。

但这些人里面也有为当时的朝廷立下无数战功的人物。他们能成功并非靠的家族势力,而是凭自己过人的才能一步步登上高位的。如奉命出征匈奴的大将卫青,就出自西汉时期的卫氏家族。卫青的姐姐是皇后,但卫青却是因出征匈奴而战功赫赫才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并非靠的裙带关系。卫青因此也成了权倾朝野的西汉重臣。

说起卫青的童年却是相当不幸的。卫青原本并不姓卫,他的生父名叫郑季,是平阳公主手下的一个小官。卫青的母亲是平阳公主府中的女佣,两人有了那种关系后便有了卫青。可他的母亲又没有郑家的名分,卫青便随他的母亲一起嫁到卫家。但在他的养父死后,母亲因家庭困难,无力抚养卫青,就把卫青送到了他的亲生父亲郑季那里。这时卫青又开始随他的父姓,叫郑青。

郑季的夫人看到丈夫突然带回一个私生子来别提心中有多恼火,自然也不会待见卫青,更没把他当儿子看待,平时什么脏活累活都推给他干。几个同父异母的兄弟看到这下又多了一个分家产的,心里更不高兴,对他百般刁难,根本没把他当手足兄弟。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卫青在郑家生活了几年后,由于思念母亲,也实在忍受不了郑家的欺凌,于是,卫青便又重新回到了在平阳公主府中当佣人的母亲那里。想起多年来郑家的无情,卫青又重新改回了卫姓。从那时起,他与郑家就再也没有了任何关系。

看到卫青也没别的地方可去,平阳公主便把他留在府中。但也不能让他每天闲着没事干。于是,平阳公主便让他没事看个门打个杂。卫青觉得比他在郑家的日子幸福多了,对平阳公主能收留自己心中十分感激,平时都跟在平阳公主身边随时侍候。

时间久了,平阳公主看到卫青也勤快,知恩图报,觉得挺懂事,对他也很不错,没事还亲自教卫青读书学文,成了卫青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卫青后来能有所成就和平阳公主的教育也是分不开的。这也为他后来事业上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因长相出众被汉武帝看中。公元前139年春,被选入宫为嫔妃,深受汉武帝的宠爱。卫青也在姐姐和平阳公主的帮助下进宫当差,这也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

卫子夫在进宫后不久就怀了孕,这对卫青来说本是一件好事,姐姐怀了龙子他这个国舅岂不更前途无量?可没想到为这事卫青还差点丢掉性命。后宫竞争历来激烈,卫子夫怀了汉武帝的龙种自然也遭到了别人的嫉妒,这人就是正宫皇后陈阿娇。因为卫子夫一旦生下儿子,母以子贵,何况卫子夫本来就得宠,这无疑会对她这个皇后的位置形成威胁。于是,她便勾结汉武帝的姑姑窦太主,两人密谋企图陷害卫子夫。

可想来想去还是不敢动手,陷害皇帝的宠妾非同小可,一旦事情败露追究起来,别说皇后位置,恐怕连命都难保。可心里又实在不甘心的陈皇后思来想去,就想到了一个主意,不敢动卫子夫,那就对他的家人下手。陈皇后把对卫子夫的不满转向了她的弟弟卫青。那时卫青只是宫中一名不起眼的小兵。皇后命人把卫青抓起来,准备暗中除掉卫青。

没想到这事让同在皇宫里当卫士的拜把兄弟公孙敖知道了。这个公孙敖胆子的确够大,他竟冒着不惜得罪太主、皇后和掉脑袋的危险,硬是带人把卫青给抢了回来。不能不佩服公孙敖那超乎常人的勇气和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这事要是换成别人,避之都唯恐不及。得罪了皇后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说不定什么时候死的都不知道。

这事让汉武帝知道后,不禁龙颜震怒,觉得皇后实在太胆大妄为,连国舅都敢动。为了避免有人再加害卫青,汉武帝便把卫青提升为贴身侍中。卫青因祸得福,这次也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从那时起卫青也变得更加勤奋,日夜读书学武,汉武帝对他也越来越器重。

正当西汉王朝励精图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时期,百姓却不能安居乐业。限于资源上的不足而又掠夺成性的匈奴,时常骑着战马,手挥利刃侵犯西汉国境,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受匈奴的威胁,西汉的安全形式日益严峻。不仅如此,历来粗野龌龊的匈奴还时不时的提出非分要求,让汉武帝送个公主以满足其淫欲。

匈奴人的狂妄彻底激怒了汉武帝。这时卫青也给汉武帝提出了许多军事建议。汉武帝慧眼识才,认为卫青提出的建议很具建设性,也很符合自己的意思,不由对卫青开始寡目相看。

公元前~129年,当匈奴再次兴兵南下侵犯西汉边境时,这次汉武帝下定决心,绝不对匈奴做任何妥协,要狠狠的教训教训不知天高地厚的野蛮民族。他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领兵出上谷,公孙敖领兵出代郡,李广从雁门出兵,公孙贺领兵出云谷,四路各领兵一万,痛击匈奴。

这也是卫青第一次带兵,可他根据当时的形式仔细分析后决定采用长途突袭的办法横扫敌军。结果,在其他三路纷纷被匈奴击败的情况下,唯有卫青一路大获全胜,扫平龙城,杀敌七百余人,赢得了军事生漄中的第一次大捷。卫青从此也开始了他的平步青云之路。

在西汉面前一向骄横跋扈惯的匈奴对他们的失败自然不会甘心,开始组织力量进行反扑,企图迫使汉武帝重新屈膝求和,但均遭到汉军的迎头痛击。从此,两军开始了在北方地区持续多年的战争,但匈奴均被击败。

公元前~127年,卫青率四万大军,采用隐蔽灵活的突袭战术绕道匈奴后方,前后夹击,消灭匈奴精锐五万人,俘敌数千。

公元前~124年,汉、匈双方各集结军队十多万,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会战。卫青和其他几路指挥的西汉军再次大获全胜,此战共斩敌八万,匈奴拥有的精锐几乎被全歼,从战略上彻底扭转了以前西汉在匈奴面前的不利地位。匈奴往日的骄横也不复存在。卫青也因作战有功被汉武帝授予“大将军”一职,并食邑8700户,几个儿子也被封候。

经过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卫青由当初的家仆一步步的升为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这时的卫青可谓权倾朝野,姐姐是皇后,几个儿子也被封候,卫氏家族在朝廷上下的权力可以说是如日中天,满朝文武无不对卫家巴结奉承。

平阳公主的丈夫夏侯颇因做了对不起公主的事,惹怒了汉武帝,汉武帝一怒之下就把夏侯颇给杀了。平阳公主守了几年的寡,而此时卫青的老婆也死了。于是便有人对平阳公主说:“卫青你们两个配一块儿最合适”。平阳公主故作推辞的说道:“以前他是我的下人,怎么能做我丈夫呢?”有人说:“那是以前,现在可不同了,他不仅是大将军,姐姐还是皇后,儿子还被封候,你们才是门当户对,除了他,没有比大将军更合适的了。”

汉武帝知道后,不仅哑然失笑道:“以前我娶了他的姐姐,现在他又娶了我的姐姐,这真的是天意呀”。随即允婚。

没想到,时过境迁,卫青由以前的仆人变成了主人的丈夫,他与汉武帝的亲戚关系又进了一步。但卫青为人仍谦恭仁和,从不以权势压人,后来卫青死后,平阳公主再也没有改嫁过。

卫青能得到重用不能说和卫子夫就没有一点关系,但他的成功主要还是靠的个人能力,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超乎常人的战略眼光才得以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他与另一名同样被汉武帝重用的外戚李广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广利每次出兵,面对匈奴屡战屡败。而卫青却能做到几乎每战必胜,不能简单的说就是他的运气好。战场上作战和卫子夫没有任何关系。虽然在他首次出兵匈奴汉武帝也的确在启用卫青为“车骑将军”时带有一点儿私人的感情在里面。但卫青也确实有能力,在他第一次带兵就展现出了少有的军事才能,杀敌虽只有七百,但看其他三路,连当时的西汉名将李广都被杀的大败,公孙贺更是不战即退,唯有卫青一路凯旋而归。

第一次带兵就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汉军的士气,从中可以看出卫青的军事才能不但非李广利可比,更在当时的西汉名将李广之上。后世有人把卫青和他的外甥霍去病与韩信、白起并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将。

中国古代有没有一个姓卫的国君

没有

但是有个跑到朝鲜自立为国君的,叫卫满,西汉初年,燕将卫满率领随从东渡浿入半岛。早先居住在秦朝旧障塞地带。不久,朝鲜国王箕准把卫满安置在朝鲜西部。卫满等到力量聚集雄厚之后,遂驱逐了准,自立为朝鲜国王,此即卫满朝鲜之始。但是他和中央王朝是分离的。

古代卫姓将领有哪些出众的

卫青

卫青:字仲卿。汉朝时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县)人。西汉武帝时期的将领,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他曾先后七征匈奴,屡建战功,拜为大将军,封长平侯。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骑兵南侵上谷郡、今河北怀来)。汉武帝派遣四路军马同时出击,卫青一路,率军万骑,直捣茏城,首战成功,深得武帝赏识。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集结大量兵力再次进犯汉朝上谷、渔阳,汉武帝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今黄河河套地区)。卫青等人引军北上,发动突袭,击败匈奴的白羊王和楼烦王,收复了秦时蒙恬所辟的河南地,汉朝在这里设置了朔方郡和九原郡,建筑了朔方城。

另民国算不算?

卫立煌

卫立煌:字俊如(1896年-1960年),安徽省合肥人,国民党爱国将领,上将军衔。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九旅旅长。1943年冬,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于1945年1月收复畹町,同中国驻印军会师,打通了中印公路。1948年1月任东北“剿总”总司令,所部在东北人民解放军发动的辽沈战役中惨败,被软禁于南京。1949年初秘密去香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致电毛泽东祝贺。1955年3月回国,并发表“告台湾袍泽朋友书”。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被毛泽东称誉为“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1960年1月病逝。

卫景林

卫景林 (1906-1990)。国民党陆军少将,山西人。1925年考入山西太原北方军官学校。1926年参加了北伐战争。“九·一八”事变后入傅作义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长城抗战及平型关战役等,屡立战功,历任师长、军长等。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在傅作义将军指挥下,作为董其武将军的得力助手,参与了“九·一九”绥远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任解放军第三十七军副军长。1951年9月率部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从朝鲜归来后,随军部带领两个师集体转业到建筑工程部,历任机械施工管理局副局长、建筑机械管理局副局长、国家建设部顾问。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90年3月9日在北京病逝。

卫庆元 1917年生,河南孟州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任战士、排长、连长、股长,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直属军务处科长、副处长、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二野战军后勤部师级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8兵团后勤部领导,西南军区进藏司令部后勤副部长,解放军总后勤部驻渝办事处财务部部长。1965年任解放军总后勤部白城办事处副主任,乌鲁木齐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顾问。1982年离休。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13年2月27日在西安逝世,享年96岁。

三国时的氏族卫氏

卫氏原系西周分派,实康叔之后,康叔封卫以国卫氏,派衍河东,子孙散居各地。若山右之曲沃,江左之华亭,广东之番禺,济邑之无恨,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分支者难以悉举。以河东一支为最。东汉之起,卫氏便是的诗书名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卫氏更是儒学的望族。在东汉明帝(58—78),由于卫暠的儒学声名,便被朝廷征召,由于路途和身体状况,在赴洛阳就任途中卒于今山西夏县,朝廷便在本地赐所葬之,于是,家人便在当地定居下来。由于朝廷的重视及卫暠的地位和声望,所以,卫氏家谱便将卫暠列为一世族。东汉的名门多为大族,均由儒学经术方能进身仕途。卫暠的身份是儒生①,后代定居河东之后,虽然门户未立,却仍以儒学传家。到东汉末年,卫暠的四世孙卫凯被曹操重用,卫氏一门逐渐转盛。卫觊(?—229),字伯儒,卫仲道之兄,受儒学传家的影响,年轻时就学有成就,以才学箸称,尤其以文章而名扬于世。曹操为魏王时,卫凯与王粲并典制度。汉魏禅代,他受曹丕指派,作为汉朝侍郎,代汉室起草禅让的文诰。曹魏文帝、明帝两朝先后被封为亭候、乡候,执掌朝廷的礼制和文史图籍。他“好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②。卫觊有三个儿子,其子能够光耀卫门的当属长子卫瓘。卫瓘(220—291),字伯玉。《晋书》卷三六,列传第六中这样记载:卫瓘年十岁丧父,至孝过人。性贞静有名理,以明识清允称,袭文爵乡候。弱冠为魏尚书郎。卫瓘20岁便入仕途,足见其才华横溢。魏灭蜀后,卫瓘任监军,邓艾、钟会平蜀后争权夺利,于是,他设计收杀邓钟二人,平定了祸乱。到西晋武帝时,官至司空,总揽朝政大权,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等到惠帝继位,卫瓘与汝南王共同辅佐朝政。自此,卫氏一门因卫瓘的权势和地位而成为名门望族。一门之内,二弟封爵,长子卫恒为黄门郎,第五子卫庭选入东宫“与太子游处”。卫瓘诸子,皆和西晋的名门望族联姻,长子娶陈郡阳夏何劭女,次子卫恒娶太原晋阳王浑女,三子卫岳娶河东闻喜裴楷女。其孙卫玠娶中朝名士乐广女,妻亡,又娶山涛孙女为妻。不但如此,卫氏也与皇室联姻,晋武帝敕卫瓘第四子卫宣尚武帝女繁昌公主。武帝曾打算选卫瓘女做太子(晋惠帝)妃,他称卫公女有“五可”:“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③后来由于妒性十足弄权干政的皇后贾南风的从中作梗,使卫氏失去了婚配太子的荣宠。由于卫瓘权倾朝野,且又生性耿直,惠帝为太子时,朝中大臣认为太子呆傻,今后难以亲政,但无人敢言,卫瓘曾借酒醉“俞示武帝”,以此又招致皇后贾南风怀恨在心,在她的指示下,卫瓘一门祖孙九人遭楚王玮杀害,虽然楚王玮被杀,但卫氏一门从此凋冷。后卫瓘之女上书朝廷,得以平反昭雪,追封卫瓘兰陵郡公,其孙卫璪(仲宝)承袭爵位,卫瓘被害时,享年72岁。到晋怀帝时,卫璪官主散骑侍郎,弟玠(叔宝,286—312)为太子洗马。卫玠天生俊秀,美而白,有“玉人”之称。由于北方大乱,名门士族部分南迁,为保存门户,永嘉四年,卫玠携母举家南行,由于路途遥远,饥寒交迫,积劳成疾,于永嘉六年不幸卒于南昌。卫璪因“内侍怀帝”,没有和家人同行,于永嘉五年(311);石勒攻陷洛阳后遇害。在东晋时,元帝追及卫瓘是“国之元老”,便以其玄孙卫崇嗣继卫氏封邑。东晋义熙九年(413),祠部郎荀伯上表,夺卫氏之夏郡封邑,卫崇曾孙卫屿上表自陈,请求公议,保留了封邑。但是,自此以后,河东卫氏这一门权贵门户便无闻于朝了,相对后世,也只能是遥远之名,远离了后世之人的耳目。河东卫氏还有卫列一支。这一支的情况,在《世说新语·俭啬第二十九》“卫江州:条注引《永嘉流人名》曰“卫展字道舒,河东安邑人。祖列,彭城护军。父韶,广平令。展,兴熙初出杨将军,江州刺史”。卫列、卫韶,史籍无所称叙,而卫展的记载却见于《晋书·卫传》:“恒族弟展,字道舒,历尚书郎,南阳太守。永嘉中,为江州刺史,累迁晋王大理。……中兴建,为廷尉,上疏宜复肉刑,语在《刑法志》。卒,赠光禄大夫。”④关于卫铄的身世,最早,较完整的记载是唐代张怀瓘的《书断》。中云:“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廷尉展之女弟,恒之从女,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也。隶(楷)书尤善,规矩钟公……右军少常师之。永和五年卒,年七十八。子克(误,应为“充”)为中书郎,亦工书。”晋代何法盛《中兴书》云:“李充字弘度,母卫氏。廷尉展之妹也。充少孤,母聪明有训……。”(《太平御览》卷749引)李矩任江州刺史,死于任上,当时卫铄四十来岁,由于她与王羲之的母亲是姊妹,便做了王氏的家庭教师,教授书法。帖词云:“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倾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帖中“姨母”二字提行写以示尊敬。从内容看,如果不是亲姨母而且深蒙教诲之恩,感情不会如此深厚而强烈。卫铄的书法,渊源深厚,艺术特色鲜明。她出身于书法世家,从卫凯到卫瓘到卫恒到卫璪、卫玠,俱有书名,家风四世不衰。卫恒的书法水平最高,还著有《四体书势》,是中国书法传统理论的经典之作。卫铄生活在浓厚的书法艺术氛围中,自然受到良好的熏陶。卫铄还继承了蔡邕、蔡琰、钟繇的优秀传统。她自云:“规模钟繇,遂多历年。”可见她在学习书法传统上,是长期下了功夫的。由于受家教和继承传统,卫铄书法各体皆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唐代李嗣真的《书品后》云,卫夫人“正书尤绝”。明代陶宗仪《书史会安》说,卫夫人善正、行、篆、隶。《书断》云:“卫夫人隶书(此指正书、楷书)尤善,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宋代陈思《书小史》引唐人书评云“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卫铄二十岁便著有书法理论著作,《草隶通解》等篇(见《淳化阁帖卷五·卫稽首和南帖》)。永和四年,在卫夫人去世的前一年,她倾其一生所学、所悟,写出了名垂千秋的笔陈图文章,长达六百多字,是中国书法史上较早的理论文章。永和五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书法家辞世,享年78岁,时年王羲之46岁,于永和九年王羲之50岁时,写下了流传万古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卫铄从40岁左右入住王家,在此后三十多年里,倾注毕生精力,终于打造出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书圣王羲之,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集亲情与爱于一身,集家学与才学于一体,将卫氏一门的成就与希望全部给了王羲之,使后世书家得以高山仰止。唐太宗钟情逸少:“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⑤卫氏自然更容易被舆论所冷落。尽如此,后世的人们并没有将她从时代的座标上抹去,黄庭坚《钹为王圣子作序》云:“王右军初学卫夫人小楷,不能造入妙,其后见李斯,曹喜篆,蔡邕隶、八分,于是楷法妙天下。”并作诗云:“仲将百英无后尘,迩来此公(指李建中)下笔亲,使之早出见李卫,不独右军能逼人。”⑥赵构《翰墨志》引杜甫诗云:“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云:“自卫伯玉父子擅行草之妙,其后王右军得法于卫夫人,遂集书家之大成。”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指出:“王羲之的字,直接受之卫家,间接是学钟繇的。”这些论述均是对卫夫人是右军书学导师的地位予以充分肯定。这是尊重书法史实的。

卫姓古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卫姓古代名人、卫姓古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热门工具

Copyright© 早教馆-专注婴幼育儿早教知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