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页

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人们不仅对传统文化的缺乏科学的理解和正确认识,在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具体来说,

首先,过度埋头于历史,缺乏对当今传统文化的关注。一些幼儿园简单地把传统文化教育和讲历史一样,把传统文化教育变成了历史课。幼儿教师偏向于过多的时间介绍古代杰出人物,忽略了传统节日、民俗、民间艺术等渗透。讲历史很重要,但脱离幼儿生活的现实,单方面宣传历史知识,只能引起传统文化教育的背离。幼儿的心理活动具有现实性,他们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事物的兴趣远远超过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让幼儿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多接触传统文化,不必泥于古今。

其次,偏重知识,不重视精神内涵的把握也是幼儿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一些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其实是传统文化中知识的灌输。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集中精力让孩子掌握很多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民间技术,但不注意让孩子掌握这些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折射的民族精神。实际上,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和民间技术只是传统文化的毛皮,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思想和行为方式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另外,教师过于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不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放在世界多种文化背景中综合考虑、客观评价,避免传统文化存在的缺陷,以幼儿教育为出发点,重视知识,不理解,不承认,不尊重孩子的心理特征,精神个性和独立人格。也有些家长盲目用传统文化来作为“家教”、“家规”的内容,其实全都是封建伦理那一套三纲五常和“诗书礼易”等儒家经典,这样做是不恰当的,容易对孩子产生误导,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与当前的社会生活脱节。甚至有些幼儿教育工作者只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模仿和简单的继承,忽视了创新。在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机械地利用历史材料而不加以改造,依教材讲,按惯例教,或者模仿其他幼儿园、其他教师的做法,根本不考虑本地的文化资源和幼儿园的实际条件,生搬硬套。再就是要求幼儿被动学习多,而让幼儿主动创新少。现在有些地方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让孩子们穿上古时候的衣服,让老师穿上长衫。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了。难道穿着西装革履,就不能讲传统文化了吗?有些地方让幼儿读经,摇摇头也没必要。论语必须读,但并非从两三岁的孩子开始。两三岁的孩子可以熏染。例如,孔子说三个人一定有我的老师,教育我们虚心向别人学习。孩子一听就知道,如果让孩子记住我一贯恕。小孩子能懂吗?让孩子受到涩古文的折磨,他们对继续学习传统文化感兴趣吗?因此,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追求形式。过度使幼儿遵循文化传统,不注意创新的做法,杀死幼儿创造潜力,影响幼儿文化创新意识的萌发。

许多幼儿园将传统文化教育单独列为内容,不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活动和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有的幼儿园则缺乏长远目标,喜欢赶潮流,实行一阵风式的教育。比如某段时间社会上提倡民间艺术教育,如京剧,那么就要求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学习吊嗓子,等民间艺术教育这阵风刮过之后,就不再让孩子学习或者干脆改向别的方面了。

上述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误解和错误做法不仅不能给孩子带来利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解孩子,所以幼儿教育相关人员和孩子的监护人应该以此为鉴,引起充分的重视。

传统的未死文化新生

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民族最基本的传统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由于社会的发展,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互补,在综合创新中获得新生。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和发展的过程。

目前,文化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运用越来越广泛,信息传播、文化交流更加迅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人们的流动性,在地球村时代,任何民族都不能简单地生存在自己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形式下,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生存、发展和创新的问题。文化已经作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努力实现主流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兼容互补、综合创新。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交流、融合、传播、创造的主要途径,自然承担了时代赋予的发展文化的重任。作为教育体系整体的初期幼儿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毕竟传统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是需要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启蒙的,在幼儿人格形成的初期,让他们简单地了解传统文化、帮助他们喜欢上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获得新生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新时代的幼儿生活在多元文化背景中,体验到了不同文化的风情,这是件很有益的事情。然而,由于舆论导向、家庭生活方式及家长的价值取向、幼儿园的施教方式等原因,有的幼儿在体验外来文化的种种不同之后,对本民族的文化变得冷漠,甚至瞧不起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培养幼儿成为未来继承传统文化发扬、在这方面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在幼儿教育中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活力的源泉和体现,是各国和民族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多样化的文化,以汉文化为中心,不断融合各民族的文化逐渐丰富发展。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是维持中华民族生存、延续的精神纽带,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基础,是民族精神和感情的重要载体,是普通人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民族最基本的传统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传统文化不是被外来文化所取代,而是因为社会的发展而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互补。传统要在综合创新中获得新生。比如,中国的书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项目,在写作时强调精神贯注、气势饱满、刚健、内外合一。让幼儿了解甚至学习中国书法,可以激发幼儿对祖国文化传统的热爱,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增强幼儿冷静的气质,同时发展幼儿运动协调能力,使幼儿运动更加协调、灵活、准确,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信心,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帮助幼儿更加积极、积极、独立,为今后从事各项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领域也有很多文化宝物,如人本精神、忧患意识等,这些精神对我们有很深的影响,无论是人还是工作,都能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们必须一代。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得到发展和光明,我们的民族精神才能成为新世纪人文精神的主导者和领导者,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的文化才能在新的人类历史时代发出年轻华丽的光芒!

幼儿学习保持根本

传统文化丰富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培养幼儿民族骄傲和爱祖国的感情。引导幼儿切实感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留住我们的民族传统之根。

关于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许多有识之士已经发出呼吁。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越是民族的越是有生命力。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幼儿教育工作者多次提出重视传统文化,但由于存在许多因素,我国幼儿传统文化教育没有明显发展,至今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幼教界,民间艺术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现行幼儿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增加了一些关于优秀民间故事、民俗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内容,但这些活动往往偏重于单项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的渠道和方法也比较单一,忽略了环境教学和国外教学,与当前倡导的新课程理念等存在一定差距。挖掘丰富的儿童兴趣、包含儿童真正的民间艺术、传说等,将幼小的心根植在优秀的传统文化土壤中,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民族骄傲,产生爱祖国的感情。

孔子曰“幼志于学”,今天的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学习、教育要趁早”。幼儿期是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阶段,又是关键期。幼儿容易对接触到的事物产生认同从而生发情感的共鸣,如果幼儿耳闻目睹的是无处不在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事象”、“物象”,自然而然地会接受影响,并逐步上升为一种民族的精神。远离,拒绝丑陋的东西。幼儿期是成长发育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时期,是个人未来发展的基础阶段,是为人一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习惯、陶冶情操的重要时期。因此,幼儿教育是为人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应该为提高国民素质打下第一个基础。因此,加强本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幼儿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所有幼儿教育人员的义务。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都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用新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来指导教育实践,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热门工具

Copyright© 早教馆-专注婴幼育儿早教知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