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俞姓怎么读音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俞姓念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俞[腧、鄃、俞,读音作yǘ(ㄩˊ)]
商周时期在今山东省西部有一个古俞国,俞国的国君叫作俞伯。商代的俞国位于今山东省梁山县一带,西周以后又北迁到今山东省夏津县。俞国虽小,但文明程度颇高。清末曾出土过有关俞国历史的七件精美绝伦的商代青铜器,俞国后来大概是被赵国所灭。俞国的历史没有任何史书记载,仅仅见于清末地下文物的发现 。
劉,柳,兪
三个姓氏发音都是相同的
写法为:유
读法:you
“劉,柳”另有其他写法[朝鲜的说法]류 发音与中文的liu接近
不过要注意韩国语发音不具备声调,不必刻意如中文一样发出声调
俞,多音字,读音有yú、yù、shù。
部 首:人
部外笔画
7
总笔画:9
五笔86:WGEJ
仓 颉:OMBN
笔顺编号:341251122
四角号码:8022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4FDE
基本字义
1.独木舟,见《说文》:“俞,空中木为舟也。从亼,从舟,从巜。巜,水也。”。因引申为运输工具,为输的字源。
2.通假,“娱”之高兴意思。“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然而以待耳”。没有直接的意思。
3.姓。
详细字义
〈动〉
俞(Yú)姓源出有: 传统的说法俞姓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相传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
很早以前,中国的杏林之祖为黄帝大臣付。他曾跟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的性能,被视为神医。有一次黄帝的小儿子禺阳只剩下一口气。黄帝很疼爱这个儿子,见状十分悲痛。付就剖开禺阳的肚子,把他的内脏清洗干净,终于把他救活。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把能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明,不管多么严重的病,都能使病人痊愈。所以, 人们都叫他愈付,愈、俞同音,后来就称俞跗,他的后人就以俞为姓,就是俞氏,奉俞付为俞姓俞姓始祖。史料记载俞姓的来源只有一种说法。
俞跗,见于《列子·力命篇》。据说他名叫跗,因精于腧经之治,是经脉理论奠基人,人们因此称他俞跗(“俞”与“腧”字通)。这就是说“俞”并不是一个姓氏,而且这个“俞”字应该读作“输”,与俞姓的读音大相径庭,怎么可以说俞姓出于俞跗之后呢?中国的文字,一般认为不会超过夏朝。黄帝的时候还没有文字,即使已有文字,也在初创时期,一般都比较简单,也只能是象形、会意字而已。“俞”字据说是一个象形字,或者初创期有可能已经出现;而像“跗”这样的形声字是决不可能有的,俞跗这个人物自然是不可信的了(见徐铁生《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2014)。
清末学者俞樾(1821-1907)曾经写过一篇《说俞》一文,对俞姓的来源作了详细的考证,似乎也不得要领。那么,先秦考古文献中有没有留下一点有关俞姓来源的蛛丝马迹呢?我们可以从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一书中查到俞伯簋、俞伯卣两件西周青铜器铭文。铭文中的俞伯,原文写作艅伯。吴镇烽教授认为这个艅伯(俞伯)是艅国族的首领。也就是说西周时存在着一个伯爵小国,叫艅国。艅国的国族称为艅氏,也可以称为俞氏(这叫假借)。春秋时吴王阖庐有一条船,名叫“俞皇”,也写作“艅艎”。这就给“艅”字可以假借作“俞”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依据。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公族公子泄堵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泄堵俞,为鲁国王室公子,是鲁庄公姬同的小儿子。在周襄王姬郑十六年鲁国公子泄堵俞率鲁军征伐滑国(原在今河南睢县,后迁费,即今河南偃师氏缑镇,故又称为费滑,后被秦国所灭),后被鲁僖公(鲁釐公)姬申封赐于俞地。俞,又称符俞,亦称先俞、西俞,即今江苏省泗阳市。周安王姬骄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鲁国声援郑国而发动了进攻鲁国的战役,符俞之地成为两军战场,之后归于楚国。两年后的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韩、魏、赵三国联手讨伐楚国,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其后,大梁成为魏国的都城,而符俞则被赵列侯赵籍瓜分而去。
符俞之地归鲁无望后,在公子泄堵俞的后裔子孙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官员。俞,在远古时期就是指挖空树干做船(独木舟),“以为河径”,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径。后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泛指船。俞人,开始指制作船只的工匠,后演变为督管船只建造的官职称谓,直接隶属于尹司。由于楚国地处江淮平原,渡河运输、作战十分频要,因此“俞”是楚国令尹辖下的重要职能部门,俞人是不可或缺的职位。至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四十六年(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由楚怀王熊槐改称其为更明确的“舟节”,与“车节”一起归由工尹启之府统一管辖。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节”是“专”的意思,舟节就是专职掌管水路营造、运输的官位,车节就是专职掌管陆路营造、运输的官位。后世汉、唐朝时期的“节度使”之官称,就是从此而来。
在俞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为姓氏者,称俞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哈尔察氏,亦称萨哈尔察氏,满语为Harca Hala,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海兰(今吉林和龙海兰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俞氏、哈氏。
⑵.满族尼玛哈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部,在金国时期称作尼庞古部,以部为氏,满语为Nimaha Hala,汉义“鱼”,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俞氏、于氏、余氏、胜氏等。
⑶.满族裕尔库哷氏,满语为Yurkure Hala,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后多冠汉姓为俞氏。
⑷.满族俞窟里氏,亦称玉库哷氏,满语为Yukure Hala,世居洪爱(今吉林永吉、蛟河一带)、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空科巴赛(今俄罗斯结雅河支流托木河口北岸)、松花江两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俞氏、于氏等。 据《史记》的“扁鹊传”中,曾经提到黄帝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知古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的始祖。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几乎已到达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医疗疾病时就不仅仅限于“对症 下药”,而已经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这种表现,可以说为中国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俞征 俞征,字子清,号且轩,吴兴(令浙江湖州)人。善画,竹石得文同笔意。以荫入仕。中刑法科,官福建检法。光宗时除大理少卿。宁宗庆元初知常德府。官至刑部侍郎。卒年七十八。事见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七一。 其家园林为中国园林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福建长汀人,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进士,授礼部侍郎,吏部郎中,贵阳司马。以博学正直授知于大学士,外放嘉兴知府,后迁温州知府,乾隆二十年(1755)率众重修建讲堂,命府学教授王执玉兼长教事,规制一新。居官清惠;捐廉赈恤,会征缅匪。平反疑狱绩彰。
民誉“万家生佛”。老请奉养归,朝廷下谕旌表“醇吏循儒”,建石牌坊。著《涤泉诗集》。 1614年(明万历四十二年),两广总督张鸣岗檄令澳门葡萄牙人驱逐日本滞澳居民出海,并上疏明廷加强对澳门的管制,获得批准。于是明廷设参将于中路雍陌营,调千人戍守。当时执行驱逐居澳日人出海命令的是海道副使俞安性。俞安性在驱逐居澳日人之后,又对澳门葡萄牙人约法五章,而且勒石永禁。
第一、禁畜养倭奴。凡新旧澳商,敢有仍前畜养倭奴,顺搭洋船贸易者,许当年历事之人前报严拿,处以军法;若不举,一并重治。
第二、禁买人口。凡新旧夷商,不许收买唐人子女,倘有故违,举觉而占吝不法者,按名究追,仍治以罪。
第三、禁兵船编饷。凡番船至澳,许即进港,听候丈抽。如有漂泊大调环、马骝洲等处外洋,即系奸刁,定将本船人货焚戮。
第四、禁接买私货。凡夷趁买货物,俱赴省城,公卖输饷。如有奸徒,潜运到澳与夷,执送提调司报道;将所获之货,尽行给赏首报者,船器没官。敢有违禁接买,一并究治。
第五、禁擅自兴作。凡澳中夷寮,除前已落成,遇有坏烂,准照旧式修葺。此后敢有新建房屋,添造亭舍,擅兴一土一木,定行拆毁焚烧,仍加重罪。 俞国华 (1914.1.10-2000.10.4),浙江奉化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台湾地区著名政治人物。曾见证西安事变、开罗会议等重大历史事件。1949年后历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执行董事(1951-1955)、台湾当局“中央信托局局长”(1955-1961)、台湾“中国商银”董事长(1959-1967)、“财政部长”(1967-1969)、“中央银行”总裁(1969-1984)、“经建会主委”(1977-1984)、“行政院政务委员”(1967-1984)、“行政院院长”(1984-1989)、“总统府资政”(1989-2000)等要职。是国民党第十一至十四届中央常务委员(1979-1996),第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96-2000),与孙运璇、李国鼎、周宏涛等人同为台湾跃居亚洲四小龙的重要功臣。
1、俞,有三个读音:yú、yù和shù。百家姓中俞姓,读做:yú。
2、俞姓为中国第119位常见姓,约占全国人口的0.12%,约150万人。约50%分布于浙江,江苏2省(其中浙江省最多,约占35%),30%分布于安徽,上海,江西,福建,山东,广东,广西等省市。望出河东郡、河间郡、吴兴郡、庐郡、江陵郡。
问题一:俞作姓读第几声? 俞,有三个读音:yú、yù和shù。读作yú时是文言叹词,表示允许;有安的意思,是中国姓氏读音。
俞姓为中国第119位常见姓。约占全国人口的0.12%,约140万人。约50.5%分布于浙江、江苏2省(其中浙江省最多,约占35.9%),30.6%分布于安徽、上海、江西、福建4省市。望出河东郡、河间郡、吴兴郡、庐郡、江陵郡。
问题二:俞的姓氏是怎么来的 俞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人口约一百九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12%。
俞姓 - 姓氏渊源
俞氏宗祠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
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
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公子泄堵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泄堵俞,为鲁国王室公子,是鲁庄公姬同的小儿子。
在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公元前636年),鲁国公子泄堵俞率鲁军征伐滑国(原在今河南睢县,后迁费,即今河南偃师氏缑镇,故又称为费滑,后被秦国所灭),后被鲁僖公(鲁公)姬申封赐于俞地。俞,又称符俞,亦称先俞、西俞,即今江苏省泗阳市。
周安王姬骄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鲁国声援郑国而发动了进攻鲁国的战役,符俞之地成为两军战场,之后归于楚国。两年后的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韩、魏、赵三国联手讨伐楚国,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其后,大梁成为魏国的都城,而符俞则被赵列侯赵籍瓜分而去。
符俞之地归鲁无望后,在公子泄堵俞的后裔子孙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
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官员。
俞,在远古时期就是指挖空树干做船(独木舟),“以为河径”,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径。后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泛指船。俞人,开始指制作船只的工匠,后演变为督管船只建造的官职称谓,直接隶属于尹司。
由于楚国地处江淮平原,渡河运输、作战十分频要,因此“俞”是楚国令尹辖下的重要职能部门,俞人是不可或缺的职位。至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四十六年(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由楚怀王熊槐改称其为更明确的“舟节”,与“车节”一起归由工尹启之府统一管辖。
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节”是“专”的意思,舟节就是专职掌管水路营造、运输的官位,车节就是专职掌管陆路营造、运输的官位。后世汉、唐朝时期的“节度使”之官称,就是从此而来。
在俞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为姓氏者,称俞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宁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宁俞,就是著名的姬宁俞,是春秋时期卫国执政上卿姬元I的儿子,后亦为卫国大夫,以聪慧、忠诚著称于世。
周襄王姬郑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春天,晋文公姬重耳下令晋军准备攻打卫国,卫成公姬郑大惧,偕公子姬N犬逃到了襄中(今山西襄汾),把国政交给弟弟姬叔武和大夫姬元I代管。同年冬天,晋文公和众诸侯在践土会盟(今河南原武),姬叔武和姬元I趁机替卫成公求情,请求晋侯让他复位。
复位后的卫成公却听信了姬N犬的谗言,无端杀害了姬元I的儿子士荣。回京城后,姬N犬又杀死了叔叔姬叔武。姬元I只得向晋文公告状,请求昭雪。晋文公请示了周襄王后公开审判,姬元I居理为胜。但姬元I虽然理直,可是那时的规矩是下不能犯上,臣不能犯君,因此却也不能把卫成公怎样。
卫成公忿其臣子在晋文公面前状告自己,在周襄王......
问题三:俞姓在日语里读什么 日语:始倜:ゆ罗马音:yu别忘了选为满意答案哈~
问题四:俞姓的起源 俞(Yú)姓源出有: 传统的说法俞姓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相传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很早以前,中国的杏林之祖为黄帝大臣付。他曾跟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的性能,被视为神医。有一次黄帝的小儿子禺阳只剩下一口气。黄帝很疼爱这个儿子,见状十分悲痛。付就剖开禺阳的肚子,把他的内脏清洗干净,终于把他救活。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把能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明,不管多么严重的病,都能使病人痊愈。所以, 人们都叫他愈付,愈、俞同音,后来就称俞跗,他的后人就以俞为姓,就是俞氏,奉俞付为俞姓俞姓始祖。史料记载俞姓的来源只有一种说法。 俞跗,见于《列子・力命篇》。据说他名叫跗,因精于腧经之治,是经脉理论奠基人,人们因此称他俞跗(“俞”与“腧”字通)。这就是说“俞”并不是一个姓氏,而且这个“俞”字应该读作“输”,与俞姓的读音大相径庭,怎么可以说俞姓出于俞跗之后呢?中国的文字,一般认为不会超过夏朝。黄帝的时候还没有文字,即使已有文字,也在初创时期,一般都比较简单,也只能是象形、会意字而已。“俞”字据说是一个象形字,或者初创期有可能已经出现;而像“跗”这样的形声字是决不可能有的,俞跗这个人物自然是不可信的了(见徐铁生《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2014)。清末学者俞樾(1821-1907)曾经写过一篇《说俞》一文,对俞姓的来源作了详细的考证,似乎也不得要领。那么,先秦考古文献中有没有留下一点有关俞姓来源的蛛丝马迹呢?我们可以从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一书中查到俞伯簋、俞伯卣两件西周青铜器铭文。铭文中的俞伯,原文写作伯。吴镇烽教授认为这个伯(俞伯)是国族的首领。也就是说西周时存在着一个伯爵小国,叫国。国的国族称为氏,也可以称为俞氏(这叫假借)。春秋时吴王阖庐有一条船,名叫“俞皇”,也写作“”。这就给“”字可以假借作“俞”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依据。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公族公子泄堵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泄堵俞,为鲁国王室公子,是鲁庄公姬同的小儿子。在周襄王姬郑十六年鲁国公子泄堵俞率鲁军征伐滑国(原在今河南睢县,后迁费,即今河南偃师氏缑镇,故又称为费滑,后被秦国所灭),后被鲁僖公(鲁公)姬申封赐于俞地。俞,又称符俞,亦称先俞、西俞,即今江苏省泗阳市。周安王姬骄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鲁国声援郑国而发动了进攻鲁国的战役,符俞之地成为两军战场,之后归于楚国。两年后的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韩、魏、赵三国联手讨伐楚国,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其后,大梁成为魏国的都城,而符俞则被赵列侯赵籍瓜分而去。符俞之地归鲁无望后,在公子泄堵俞的后裔子孙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官员。俞,在远古时期就是指挖空树干做船(独木舟),“以为河径”,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径。后在春秋......
问题五:俞姓的家谱 江苏溧水俞氏宗谱二十八卷,(清)俞济川纂,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乡大王埂。江苏铜山彭城俞氏世谱一卷,(清)俞钟銮续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江苏沛县泗水俞氏於同公支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前隆圭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恩本堂活字排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江苏江都维扬江都俞氏六修族谱四卷,(清)俞之禄等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7年)半山堂活字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武进沉暧崾献谄拙啪恚(民国)俞润源编撰,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石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江苏无锡俞氏宗谱二十八卷,(清)俞复馀纂修,清光绪年间无锡刻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江苏无锡梁溪俞氏宗谱後编,著者待考,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今仅存一册)。浙江俞氏宗谱,(明)俞继孝等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嘉兴市图(残破)注:版心作《如在堂重修家谱》。浙江桐庐桐洲俞氏宗谱四卷,(清)俞起鹏、俞起候等修,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永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浙江衢州市文物管理局(二部)。浙江桐庐桐江缑岭俞氏宗谱十卷,(清)俞绍澄纂,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六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桐庐县档案馆。浙江宁波三山俞氏宗谱,(清)项历农纂修,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6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宁波三山俞氏宗谱,(清)郑文纶纂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浙江宁波三山俞氏宗谱,(清)朱景徽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永恩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馀姚馀姚临山俞氏宗谱三卷,(民国)俞星洲等续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浙江鄞县桃义骊江俞氏宗谱三卷,(清)俞克]纂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鄞县桃义江俞氏宗谱三卷,(民国)俞明洲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鄞县获江俞氏宗谱五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朝阳乡张俞村。浙江鄞县获江俞氏节房支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稿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朝阳乡新屋村。浙江鄞县鄞东塘爨俞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滋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世系第二卷、世表第四卷、世传第二~五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鄞县鄞南效段塘俞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民国)冯炳然、胡昆D纂修,现被收藏在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诒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鄞县四明洋山爨俞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民国)俞慈濂、俞树烈等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滋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鄞县东吴俞氏宗谱八卷,(民国)吴之才俞武权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桂荫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今仅存第一卷、第七~八卷。浙江鄞县四明爨俞氏宗谱十卷首末二(民国)俞志清俞玉惠等纂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树德......
问题六:俞姓的简介 俞[腧、g、俞,读音作yǘ(ㄩ@)]商周时期在今山东省西部有一个古俞国,俞国的国君叫作俞伯。商代的俞国位于今山东省梁山县一带,西周以后又北迁到今山东省夏津县。俞国虽小,但文明程度颇高。清末曾出土过有关俞国历史的七件精美绝伦的商代青铜器,俞国后来大概是被赵国所灭。俞国的历史没有任何史书记载,仅仅见于清末地下文物的发现 。
问题七:俞姓的来源? 俞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人口约一百九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12%。
俞姓 - 姓氏渊源
俞氏宗祠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
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
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公子泄堵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泄堵俞,为鲁国王室公子,是鲁庄公姬同的小儿子。
在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公元前636年),鲁国公子泄堵俞率鲁军征伐滑国(原在今河南睢县,后迁费,即今河南偃师氏缑镇,故又称为费滑,后被秦国所灭),后被鲁僖公(鲁公)姬申封赐于俞地。俞,又称符俞,亦称先俞、西俞,即今江苏省泗阳市。
周安王姬骄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鲁国声援郑国而发动了进攻鲁国的战役,符俞之地成为两军战场,之后归于楚国。两年后的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韩、魏、赵三国联手讨伐楚国,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其后,大梁成为魏国的都城,而符俞则被赵列侯赵籍瓜分而去。
符俞之地归鲁无望后,在公子泄堵俞的后裔子孙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
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官员。
俞,在远古时期就是指挖空树干做船(独木舟),“以为河径”,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径。后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泛指船。俞人,开始指制作船只的工匠,后演变为督管船只建造的官职称谓,直接隶属于尹司。
由于楚国地处江淮平原,渡河运输、作战十分频要,因此“俞”是楚国令尹辖下的重要职能部门,俞人是不可或缺的职位。至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四十六年(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由楚怀王熊槐改称其为更明确的“舟节”,与“车节”一起归由工尹启之府统一管辖。
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节”是“专”的意思,舟节就是专职掌管水路营造、运输的官位,车节就是专职掌管陆路营造、运输的官位。后世汉、唐朝时期的“节度使”之官称,就是从此而来。
在俞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为姓氏者,称俞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宁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宁俞,就是著名的姬宁俞,是春秋时期卫国执政上卿姬元I的儿子,后亦为卫国大夫,以聪慧、忠诚著称于世。
周襄王姬郑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春天,晋文公姬重耳下令晋军准备攻打卫国,卫成公姬郑大惧,偕公子姬N犬逃到了襄中(今山西襄汾),把国政交给弟弟姬叔武和大夫姬元I代管。同年冬天,晋文公和众诸侯在践土会盟(今河南原武),姬叔武和姬元I趁机替卫成公求情,请求晋侯让他复位。
复位后的卫成公却听信了姬N犬的谗言,无端杀害了姬元I的儿子士荣。回京城后,姬N犬又杀死了叔叔姬叔武。姬元I只得向晋文公告状,请求昭雪。晋文公请示了周襄王后公开审判,姬元I居理为胜。但姬元I虽然理直,可是那时的规矩是下不能犯上,臣不能犯君,因此却也不能把卫成公怎样。
卫成公忿其臣子在晋文公面前状告自己,在周襄王......
问题八:俞姓的祖先和俞姓的排名(百家姓)及俞姓的来源 [编辑本段]一、姓氏源流
俞(Yú)姓源出有三:
1、出自黄帝臣跗之后,以物事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所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脉经,古“俞”字与“腧”字相通,又腧为“脉之所注”,俞又同痊愈之愈同音,故称俞跗,其后人为光大先人医术,即以物事为姓,称为俞氏。
2、出自春秋时郑国、楚国公族有俞氏。据《路史》所,春秋时郑国公族、楚国公族有此姓。
3、出自他族改姓:
① 清满洲人姓,出沈阳、辽阳、章罗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尼玛哈后有改俞姓者。
② 今彝、土家、回、朝鲜等民族均有俞姓。
得姓始祖:俞跗。传说中中国的杏林之祖。他曾跟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性能,他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被视为神医。一次黄帝少子禺阳病入膏肓,黄帝请他去治疗,但等他赶去时,禺阳已气若游丝。黄帝十分疼爱此子,禁不住悲从中来,跗即剖开禺阳之腹,将其内脏清洗干净,使禺阳起死回生。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能把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超,不管多么严重的病,他都能使其痊愈,所以人们都叫他愈跗,俞愈同音,后来又称俞跗,其后遵从民意,即以俞为姓,奉俞跗为得姓始祖。
[编辑本段]二、迁徙分布
俞姓得姓很早,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黄帝时代,后又有春秋时郑国、楚国公族加入俞姓。即便如此,隋唐以前见诸史册之俞姓人仍寥寥无几。仅有的几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俞伯牙、东汉时期原为于阗(今属新疆自治区)王,后为骊归王的俞林、东晋成帝时宣城(今属安徽省)人俞纵以及南朝宋(建都今南京)人俞佥。虽无几人,却足以表明,隋唐以前,已有俞姓人在湖北繁衍,并有俞姓人越过长江,进入江东(至于俞林,可能其为古代少数民族人。今存,以备参考)。唐代武则天时,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潜江市一带)人俞文俊斗胆进言,称新丰之地无端冒出一座山来,是因武则天“女主居阳位”之故。此言激怒了武则天,于是就把他流放到当时尚属荒僻之地的岭南。俞姓的后裔也就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因此,我国南方的俞姓人氏,应该有很多都是这位俞文俊的后裔。根据《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等所载,俞姓地望分布有四,即河东郡、河内郡、河间郡、江陵郡,这些资料表明,在隋唐之际或隋唐以前,俞姓曾长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并人丁兴旺,族大人众。进入宋代以后,俞姓突然光芒四射,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仅宋代就有四十四人,除三位查无籍贯外,其余均为今浙江、安徽、福建、江苏、江西人,其后之俞姓名人也以上述之地分布为众。明初,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天津等地。明清之际,俞姓仍以华东之地为众,但散居之地渐多。如今,俞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俞姓约占全国汉族俞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俞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
[编辑本段]三、历史名人
俞 跗:据《史记》的“扁鹊传”中,曾经提到黄帝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知古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的始祖。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几乎已到达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医疗疾病时就不仅仅限于“对症 下药”,而已经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这种表现,可以说为中国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俞 桂: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宋代官吏、......
问题九:历史俞姓名人 俞 跗:
据《史记》的“扁鹊传”中,曾经提到黄帝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知古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的始祖。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几乎已到达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医疗疾病时就不仅仅限于“对症 下药”,而已经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这种表现,可以说为中国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俞 桂:
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宋代官吏、诗人。进士及第,曾守海滨,政事之余,不废吟咏。有《渔溪诗稿》。
俞 琰:
吴郡(今江苏省苏州)人,宋末元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以词赋闻名,于易尤精,撰有《周易集说》、《易图纂要》等。
俞 纲:
浙江嘉善人,明代大臣。景帝时以兵部右侍郎入阁参予机务,后加太子太保。英宗复辟,调南京礼部侍郎。
俞 山:
浙江省秀水人,字积之,号梅庄,明代大臣。土木之变后,擢山鸿胪寺丞,旋升吏部左侍郎。工诗,善大篆,亦精墨梅。有《梅庄集》。
俞 樾:
浙江省德清人,明代著名学者。道光年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罢职后,一意治经,主讲杭州诂精经舍三十一年。著述甚丰,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春在堂随笔》、《茶香室丛钞》、《宾萌集》、《春在堂诗编》等。为一代宗师,声名远极日本。
俞文俊:
唐代江陵(今湖北省潜江县西)人,因为反对武则天称帝,就挺身而出上书则天皇帝说:“陛下以女主居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山变为灾,臣以为非庆也……”这番大胆的奏言,当然激怒了当时目空一切的女皇帝,因此被流放到岭南,俞氏的后裔也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故今天在两广生活的俞姓大部分是俞文俊的后代。
俞献可:
歙(今安徽省歙县)人,宋代官吏。太宗端拱初进士,官吏部郎中。真宗时为广西转运使,平定抚水蛮乱。官终龙图阁待制。
俞庭椿: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省)人,宋代官吏、学者。孝宗年间进士,仕至新淦令。师事陆九渊,博通经术。有《周礼复古篇》、《北辕录》。
俞德邻:
温州永嘉(今属浙江省省)人,宋代学者。度宗年间进士。宋亡不仕,遁迹以终。其诗自然深远,在宋末诸人中,特为高雅,文亦简洁有清气。有《佩韦斋辑闻》、《佩韦斋文集》。
俞通海、俞通源:
庐州府巢县(今属安徽省)人,明初将领。兄俞通海长于水战,从朱元璋东挡西杀,屡立战功,累升至中书省平章政事。后战死平江。通源嗣兄官为中书省平章政事,转战南北二十二年,卒于任上。
俞寓程:
南楚俞氏、东粤俞氏的始祖(第一派),前明时期(约六百五十年前)自福建的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至广东潮州府程乡县(今梅州),此为东粤俞氏。传至五代三兄弟分房。长房《黄洞房》和次房《小密房》十三代后人于康熙四十年前后(约三百年前)来湘、鄂,是为南楚俞氏。南楚伐氏后人一部分又分散到了江西、安徽一带。黄洞房、小密房其余后人及三房《扶贵房》后人留东粤。
俞安期:
苏州府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明代诗人,字公临,后改字慕长。尝以长律一百五十韵投王士贞,士贞为之延誉,名由是改。有《唐类函》、《类苑琼英》、《诗隽类函》等。
俞大猷:
福建晋江人,字志辅,号虚江,明代抗倭名将,他博读兵法,有将才,历官总兵。并曾屡率水军打败倭寇,被称为“俞家军”。他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攻,将略武功居世宗朝众将之冠。“俞家军”所至之处,蛮番望风披靡,再也不敢随随便便就跑到中国来骚扰。
俞宗礼:
清代画家。字人仪,号凡在,上海人,侨居吴郡。十二岁上便......
问题十:爸爸姓俞妈妈姓庄起名 俞庄研
俞庄严
关于俞姓怎么读音和俞姓念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自于网友自行上传或转自网路,其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未署名来源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并致以最深的歉意。邮箱:marssir@vip.qq.com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赵姓数量排第几,以及姓赵的人数排第几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本文目录一览: 1、【赵姓人口数量】赵姓有多少人口 2、赵姓为什么从第一排到第七? 3、赵字在百家姓排第几位 【赵姓人口数量】赵姓有多少人口 赵姓在百家姓中是排在第一位的姓氏,这是...
以事为氏,如林氏,其祖先为比干比干被杀,他的妻子已经怀有身孕,逃亡时,在林中产下一子周朝建立之后,因此事赐姓其后人姓林避讳改姓和皇帝赐姓,如为避唐玄宗李隆基的讳,姬姓改为周姓为避孔子的讳,丘姓改;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
今天给各位分享赵姓的由来和历史研究报告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赵姓的来源和历史研究报告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 1、关于赵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2、赵的来历 3、关于赵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我给你加100分! 关于赵姓的历史和现...
今天给各位分享赵姓的历史名人及主要成就简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赵姓历史名人和现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 1、赵姓历史名人有哪些? 2、赵姓名人 3、历史上姓赵的名人和事迹有哪些? 4、历史上的赵姓名人有哪些? 5、赵姓的历史...
1、百家姓有姓明的在中文姓氏的作品百家姓中,明姓排名第111位明姓源于谯明氏,出自燧人氏的部下明由,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燧人氏为部落首领的时候,他的部下有一个叫明由的大臣,是谯明氏的后裔,因为具有才能。 2、姓明在百家姓里的第111位明姓的望族居住在吴兴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一带姓氏源流出自谯明氏姬姓...
郭姓是当今中国第十八大姓,在台湾排名第十四,总人口占百分之一以上郭姓出自姬姓,是由虢姓转化来的西周初年,周武王封文王的弟弟姬叔于虢,建立了虢国到西周末年,因为国家弱小,被郑武公以武力占领,并声称是由于。 以河南郑州郭氏宗谱为例,其辈分表为武大新彦守,志承永世朝万尔生长太,明廷载元良汝其成先德,庆绍纪...